• <ul id="smc4e"></ul>
  • <ul id="smc4e"><sup id="smc4e"></sup></ul>
    <ul id="smc4e"><sup id="smc4e"></sup></ul>
    <ul id="smc4e"></ul>
  • <ul id="smc4e"></ul>
  • <abbr id="smc4e"></abbr>
  • <strike id="smc4e"></strike>
  • 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跨越山海的種子 種出共同的夢想

    ——楊華德成了非洲兄弟的“真朋友”

    2024年09月11日16:24 |
    小字號

    “中非友好穿越時空、跨越山海、薪火相傳。”時值金秋,北京,進入2024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時間。

    9月5日上午,非洲布隆迪的天蒙蒙亮,來自四川內江的水稻專家、中國援布隆迪高級農業專家組組長楊華德通過網絡收看完大會開幕式,收起手機,走向田間。

    在布隆迪,楊華德從中國帶去的雜交水稻種子和種植技術,讓當地水稻單產從每公頃2.5噸左右猛增到9—10噸,這也讓他成為布隆迪歷史上第一位獲得“國家功勛成就獎”的外國人。在這次峰會的報道中,楊華德的名字反復被媒體提及,他的援非成績也成為展示中非農業合作的碩果之一。

    “讓我去!”

    ——餓過肚子,他想讓非洲兄弟也吃飽飯

    時下,在布隆迪國家農業示范中心基地里,中國雜交水稻正在拔節孕穗,長勢喜人。

    每天早上五點半,楊華德都會準時到基地里“報到”,這是他自2015年援助布隆迪以來雷打不動的日常工作。此外,楊華德每月還要穿梭于46個村落的稻田間。除了趕路,工作期間的他幾乎都“泡”在田里。

    2024年9月5日,楊華德在布隆迪布班扎省水稻基地觀察雜交水稻新恢復系長勢(受訪者供圖)

    2024年9月5日,楊華德在布隆迪布班扎省水稻基地觀察雜交水稻新恢復系長勢(受訪者供圖)

    年屆花甲的楊華德,為何還奔走在異國他鄉的稻田間?“因為自己淋過雨,不只是想為別人撐起一把傘,而是要努力撐起一片天。”電話那端,他用帶著四川鄉音的普通話說道。

    位于非洲中東部的布隆迪,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國家,但因農業生產水平落后,糧食產量低,長期被聯合國列入重度糧食危機國家名單。

    楊華德還清晰地記得,第一次踏進布隆迪,到處都是破舊低矮的房屋,長滿荒草的農田,光著腳丫乞討的孩子,很多人家吃不飽飯,大多以木薯和玉米充饑。

    這一幕幕,似曾相識,深深刺痛了楊華德——20世紀60年代,楊華德出生于四川省內江市一個小山村,家中有兄弟姐妹6人,常常是“吃了上頓沒下頓”。年幼的他,夢想是“吃得飽飯”。

    一名農技人員的到來,改變了這一切。

    1978年,當地派出農技人員來到楊華德所在的村莊駐點,解決水稻低產問題。當年,楊華德家裝糧食的柜子第一次“吃了個飽”。

    “技術人員不簡單吶!”夢想的種子在楊華德心中悄然生根:做個農業技術員,讓更多人吃飽飯。

    此后,楊華德靠著勤奮,考上了農業院校。畢業后回到家鄉,他如愿成為一名農技員。其間,楊華德堅持讀研,主攻水稻遺傳育種,把雜交水稻技術推廣在家鄉的田野間。

    2013年,農業農村部選派一批農業專家援助非洲。年近半百的楊華德主動請纓。

    “我有‘三農’工作經驗,有專業技能,讓我去!”楊華德至今還記得當時的壯志豪情。

    從莫桑比克到布隆迪,一去就是11年。其間,因工作任務到期,他有4次回國的機會。但在去與留之間,他每次都堅定地選擇了后者。

    “跟著我們干!”

    ——闖過難關,中國的種子在非洲種下稻浪千重

    當前,從旱季向雨季過渡的布隆迪,大部分地區正開始新一季的水稻播種。車子穿行鄉間,楊華德望著廣袤的田野,陷入沉思……

    同一天,參加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的布隆迪農業專家阿爾弗雷德·尼優奎希米拉在北京接受中國媒體的專訪,分享由中布兩國共同書寫的“非洲水稻故事”:

    “在中國專家與當地科學家的共同努力下,成功篩選出適應中等海拔的雜交水稻品種。”

    “自2018年起,中國高級專家團隊在布隆迪布班扎省設立了雜交水稻減貧示范村。經過6年的努力,整個村莊在社會和經濟方面的面貌發生了顯著變化。”

    ……

    這些振奮人心的消息背后,是楊華德和同事們的真心和汗水。

    水稻是布隆迪的主要糧食作物。楊華德初到布隆迪時,當地水稻平均產量每公頃僅兩三噸,只有四川的二成至三成。

    2018年10月,在布隆迪布班扎省基航加縣林格四村,中國專家組組織布隆迪農業部官員參觀首個雜交水稻項目的豐收場景。左五為楊華德(受訪者供圖)

    2018年10月,在布隆迪布班扎省基航加縣林格四村,中國專家組組織布隆迪農業部官員參觀首個雜交水稻項目的豐收場景。左五為楊華德(受訪者供圖)

    隨后半年的走訪,楊華德和同事們的足跡遍布當地15個水稻種植省份,他們發現這里人口密集,雨水充沛,光熱條件豐富,有著近2000萬畝可耕地,非常適合種植雜交水稻。

    布隆迪有種植水稻的自然條件,中國有技術優勢。這讓楊華德堅信:“雜交水稻能解決中國人的吃飯問題,也一定能幫助布隆迪解決糧食問題,甚至貧困問題。”

    但,僅試種,就問題頻出。

    靠近赤道的布隆迪,水稻生長周期只有120天,比四川少了30余天,不能照搬國內的種植體系。

    此前不少外國專家在布隆迪搞過增產試驗,都不成功,村民對中國專家自然也不信任、不支持……

    越是困難,楊華德越想要“蹚出一條新路來”。

    從選定示范村到反復做村民的思想工作,從清理荒地、改造熟地到選育種子、示范旱育秧技術,楊華德和同事們一點點嘗試,制定試種方案。經過中國農業專家組反復篩選,“川香優506”成為在東非審定的第一個雜交水稻品種,千鄉優616等7個雜交水稻品種陸續審定。

    2018年,布班扎省基航加縣林格四村,專家組在這里建設了第一個雜交水稻示范項目。

    短短半年時間,試驗取得出乎預料的成功。試驗田平均每公頃水稻產量達10噸,超出當地平均產量三倍多,其中一個超級稻品種創造了每公頃13.86噸的非洲水稻高產紀錄,“引起當地轟動”。

    “這簡直太神奇了,像變魔術一樣。”中國雜交水稻的表現,讓當地農民心服口服。

    如今,林格四村的水稻單產增長136%,人年均擁有糧食900多公斤,全村實現了脫貧。

    約翰家有12個孩子。過去,一天能吃上兩頓飯都很不容易。現在,全家人不僅頓頓能吃飽,家里還開了加工廠,孩子們也都上了學。

    非洲有句諺語“同路人才是真朋友”。

    “幫扶幫根本。”中國援布隆迪高級農業專家組副組長劉長輝說,每一個項目,楊華德都以實效推動示范,讓村民得實惠。每每走在村中,村民們就像見到老朋友一樣跟他們互動。

    “今天的生活是我們過去不敢想的,是中國專家組讓我們富起來的。”村民們態度的轉變,見證了楊華德當初對村民的承諾:“跟著我們干,你就有希望。”

    目前,像林格四村這樣的示范村,中國援布高級農業專家組已經建了56個,涉及布隆迪15個省份,受益農戶近10萬戶。不到十年時間,布隆迪的水稻總產量由5萬多噸增加至25萬噸左右,布隆迪成為非洲水稻增產速度最快的國家。

    “我要留下來!”

    ——延遲退休,矢志實現攜手推進現代化的夢想

    再過幾天,便是楊華德60歲的生日,中秋佳節也將臨近。這將是楊華德第11次在異國他鄉度過生日和中秋節。

    談及生日愿望,楊華德說不關乎個人。

    當前,中布農業合作進入攻堅期:專家組將工作重心轉移到水稻技術推廣和種子工程上。但布隆迪農業基礎薄弱,僅靠中國專家組的力量無法實現。

    “還是得讓農民自己掌握技術。”“要發展,就要培養更多的實用型本土人才。”楊華德將眼光瞄向了布隆迪的青年人群。

    和楊華德一樣,恩達·伊克基也是農民的孩子。幾年前,他大學“畢業即失業”,但英語“過關”。2016年,27歲的恩達·伊克基被選為農業技術員,開始跟隨中國專家學習種植技術及管理知識。由于表現出色,他不僅逐漸成長為推廣雜交水稻技術的能手和創業典型,還進入政府工作。

    “2019年,這個學生被任命為內政部地方發展司司長時,第一個打電話告訴我。”楊華德坦言,這是他援非期間,印象最深的事。

    2018年11月,在布隆迪布班扎省基航加縣,楊華德(右四)與當地農戶共享豐收喜悅(受訪者供圖)

    2018年11月,在布隆迪布班扎省基航加縣,楊華德(右四)與當地農戶共享豐收喜悅(受訪者供圖)

    在中國專家的指導下,更多當地青年擁有一技之長,生活有了新方向。最近,楊華德格外關注一個名叫戈登的年輕人。戈登農學專業畢業后,就跟著中國專家學習水稻種植技術及管理知識,個人綜合素質得到極大提升,現已擔任執政黨魯塔納縣的縣委書記。楊華德相信,以戈登的努力和才干,他還會有更大的發展,為當地作出更大的貢獻。

    這些農業青年人才的成長,讓楊華德感到驕傲和自豪。他和同事們從當地優秀的大學畢業生、大中專畢業生中選拔青年帶頭人,納入“人才項目”進行培養。其中,70名年輕人已成功“出師”,還有40名正跟著專家組學習。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除了青年帶頭人,還有示范村農戶、大學生。問起在布隆迪8年多總共教出了多少“徒弟”,楊華德頓了一下,笑著說“數不清了”。

    對布隆迪的孩子們,楊華德悉心指導。而對遠在家鄉的獨子,楊華德卻缺席了他的婚禮。“能做丈夫的堅強后盾,這也是一種幸福。”楊華德的妻子楊菊芬也時常教育兒子要理解父親、支持父親。因為她明白,“他的心一直在非洲。”

    今年8月初,楊華德因工作原因回國,發現家鄉“變化太大了”。四川和內江就是中國發展的縮影,正闊步邁向現代化。在他看來,“現代化”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內涵。中國與布隆迪,正在不同生產力水平條件下,“攜手推進現代化”。

    隨著布隆迪人才培養與技術推廣難題的逐步解決,楊華德又在思考新的問題——種子本土化。

    就在10多天前,令人振奮的消息傳來:中國農業專家組選育成功布隆迪雜交水稻品種,實現三系配套。這意味著從此可以在布隆迪開展本土化育種和生產種子,這也是中國雜交水稻技術在非洲轉移的成功典范。

    花甲之年,本該考慮退休安享晚年。但早在2022年,楊華德就提前辦理了延遲退休手續。問及什么時候回國,楊華德笑著說“只要國家需要、身體允許,我就要留下來”。

    電話那端,片刻遲疑后,他緩緩道出了生日愿望:“慢則五到七年,快則三五年,布隆迪水稻的雜交化率就能達到70%,基本上可實現全國糧食自給自足。”

    “黃皮膚漢子的執著,讓黑皮膚的兄弟理解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深意。”今年4月,楊華德榮獲“感動中國”2023年度人物。

    當夜色漸漸褪去,第一縷晨光輕盈地灑向布隆迪大地上時,楊華德又利索地挽起褲腿,走向希望的田野……

    記者劉小玲、張小麗、謝思思、黃亞平

    來源:i內江

    (責編:袁菡苓、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播放| 久久国产精品最新一区| 欧美日韩性猛交xxxxx免费看|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播放| 91福利国产在线观一区二区 | 国产在线拍偷自揄拍无码| JAPANESE在线播放国产| 手机在线视频你懂的| 亚洲免费视频网址|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高清av | 亚洲视频在线观看网址| 美女被免费网站91色| 国产福利永久在线视频无毒不卡| 一区二区三区福利| 成年网在线观看免费观看网址| 亚洲人成77777在线观看网| 波多野结衣在线免费电影| 四虎影视永久地址www成人| 韩国三级理论在线电影网| 国产综合激情在线亚洲第一页| 三级韩国床戏3小时合集| 日本一区二区三| 亚洲人成电影院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人成| 全部免费毛片免费播放| 精品长泽梓在线播放视频| 国产成人免费网站在线观看| 99re在线观看| 大香煮伊在2020久| 中文字幕乱妇无码AV在线| 日本h片无遮挡在线观看| 亚洲一卡二卡三卡| 欧美寡妇xxxx黑人猛交| 伸进大胸老师里面挤奶吃奶的频| 精品国产福利久久久| 国产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黄色链接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理论片| lover视频无删减免费观看| 少妇被躁爽到高潮无码人狍大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