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馬王堆·歲月不朽》——
跨越千年的煙火相望
湖南廣電近幾年推出了《人民領袖毛澤東》《沈從文與湘西》《中國》《岳麓書院》等多部題材多元的優秀紀錄片。此番,湖南廣電與擔綱《中國》三部曲的伯璟文化再度攜手,以馬王堆為題,抽絲剝繭,解剖一只麻雀,呈現了一個王朝背后的市井繁華,也由此呈現了中國人自古以來的豐盈精神。
馬王堆作為中國重要的考古發現,不是第一次被拍成紀錄片,要創新需要大破大立。紀錄片《馬王堆·歲月不朽》開篇就很具創新味道,湖南博物院作為馬王堆的主場,這次成為紀錄片的“影棚”;博物館解說員的講解取代了常規的專家訪談,成為文物背景知識介紹;參觀游客七嘴八舌的附和感嘆,看似閑筆花絮,實則成為觀影的注腳,由此有了一種別開生面的紀錄片打開方式。
隨著鏡頭推進,觀眾仿佛穿越時空隧道,沉浸式地親歷了馬王堆漢墓的發掘過程,見證了辛追夫人棺槨被層層打開的驚心動魄瞬間,驚嘆于一個華麗家族的日常。
我想,所有考古紀錄片的終極使命,不僅是為了探尋古物的前世,更為了照亮世人的今生,讓人幡然找到時間的坐標。在歷史長河中,今人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踩著來路的無數歷史碎片的疊加。
煙火氣是本片別具一格、獨具匠心的內容。
8集紀錄片,除了后2集的現代延伸內容,全片用了相當大篇幅去展現馬王堆墓主人的生活日常:從竹簡上的菜肴品類,到漆盤漆耳杯上的“君幸食”“君幸酒”,再到出土的眾多漆器、飾品、錦衣、貍貓紋飾、木梳、帛書……每一件文物不僅是歷史的見證者,更是連接古今的橋梁。它們反映了古人對品質生活的追求,更折射出古代社會的世界觀和文化氣質。
漢代親土地重農耕,輕徭役重休養,在外來宗教還沒有進入中國之前,漢代人對現世生活投射出最樸素的追求與向往,表現在各地出土的漢代陶俑上,皆是一派養豬、燒柴、生火、做飯的氣象,體現在漢樂府詩里,是大量民間勞作的歡快調子,這就是煙火氣,是漢代人的普通日常。
《馬王堆·歲月不朽》就營造出了跨越千年的煙火氣息。烹飪、出游、歡會,一個生機勃勃的漢代貴族生活場景被重現在世人眼前,養寵、健身、相馬、哲思,一個興趣寬廣、愛好多元的漢朝中國人的面目日漸清晰。這是本部紀錄片解讀角度之精巧所在。王侯將相才子佳人,大多淹沒在歷史的洪流中,而一簞食一瓢飲、一件羅衣、一盞漆盤,那些承載日常煙火的器物,留存在民族記憶的基因里。
第六集《黃老》讓人眼前一亮,這是古人超越物質生活的精神世界,隔著千年的時光,祖先的養生、相馬、經脈、巫醫、占卜、星相、黃老哲學、對天地自然的思考等躍然帛上。《馬王堆·歲月不朽》帶著嘈雜的參觀人流,一步步走進古代中國人精致而滾燙的生活,進而走進古人純粹而熱烈的精神世界,隔空共鳴,產生強大的文化認同感。
紀錄片《馬王堆·歲月不朽》在影調追求上也凸顯品格。明暗對比、動靜對比、古今對比,把反差做到極致:一方是博物館里的人潮涌動,一方是墓中文物的安臥千年;一方是解說觀眾的嘈嘈雜雜,一方是文物的靜謐無聲,此時與彼時,流轉與不朽……這樣的反差讓人產生了恍惚感,通過這種時空交錯與虛實結合的手法,將觀眾緩緩牽引至漢初的繁華世界,使現代與古代在視覺上形成了巧妙的交融。
考古一直是紀錄片題材的富礦。考古紀錄片要出圈出新,除了題材硬、角度新,也需要手段新、技術新。技術手段已成為紀錄片主題呈現的硬核手段。《馬王堆·歲月不朽》也是一次“科技+文化”的創新,通過紀實拍攝、繪畫加CG特效相結合的拍攝手法,充分放大文物的細節與美感,大大增強了觀感體驗。在高清鏡頭下,辛追夫人四層棺槨的流云紋路和色彩細節生動浮現,瑞獸和神仙的動作清晰可辨,栩栩如生,紀錄片還真實還原了辛追家族端坐宴飲的盛況和一件件精致漆器背后的雅致生活,真切地還原了西漢時期的生活風貌與美學追求,為觀眾呈現了一場視覺與知識的盛宴。
科技感還體現在作品與觀眾的互聯網交互體驗中,《馬王堆·歲月不朽》創新性地利用三維重建等技術,延展了歷史文化的呈現維度。觀眾可以通過掃描紀錄片中的專屬二維碼,查看對應文物的3D版本,從各個角度觀察文物細節,還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從文物中提取元素進行二次創作。這種“科技+文化”的形式打破了傳統紀錄片與觀眾之間的無形界限,讓歷史文化以更加生動、多元的形式被傳承和發揚。
好的紀錄片像是打開一扇窗,透出一縷光,斑駁的光影讓人無限遐想,也吸引更多同路人借此踏上探索的旅程。《馬王堆·歲月不朽》不僅是對歷史的致敬,更是對文化傳承與創新的一次深刻詮釋。從古人的生活觀到生死觀,《馬王堆·歲月不朽》揭示了“不朽”的深意,是文物的不朽,是華彩歲月的不朽,更是中國人思想與文化的不朽。
(作者系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視協紀錄片學術委員會會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