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的喚醒
——舞劇《天工開物》觀感
當自帶流量的《天工開物》遇到同樣自帶流量的我國第六代著名導演陸川會碰撞出什么樣的火花?
這部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舞劇《天工開物》,于8月9日和10日來到四川成都,完成了全國巡演的第5站。這到底是一場什么樣的“科技與狠活”?
融匯
還沒正式開場,跨界執導舞劇的陸川,就展現出他出色的藝術創造力。舞劇以沉浸式的方式導賞。在進場的檔口,觀眾不經意間會發現舞臺上立著數尊人偶,而觀眾可能還在思考這些人偶在舞臺上的用意的時候,這些原本定格的人偶竟然動了起來。配合舞臺以及兩側大屏幕關于宋應星《天工開物》原著的文字介紹,舞劇用沉浸式的方式進行預熱,吊足了觀眾的胃口。
劇作衍自歷經六次科考不第的宋應星,醉心于中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著就“于功名進取毫不相關”的科學技術百科全書——《天工開物》的故事。《天工開物》是一部墻內開花墻外香的科學巨著,影響力廣及歐亞,尤其在國外的影響遠超國內。舞劇《天工開物》用《序》和《趕考》《大考》《著書》《山河》四章以及尾聲《宇宙》,將原著《乃粒》《乃服》《冶鑄》等十八個篇章以及宋應星的一生浮沉融匯。
喚醒
舞劇本是不長于敘事的舞臺藝術形式,如果不交代劇情,觀眾即使約略知道《天工開物》一二,卻終是不明就里。鑒于此,主創采用了《天工開物》原著中的重要插圖以及重要篇章的文字介紹,輔以簡潔的旁白,如此一來,就解決了舞劇敘事的問題。
解決了敘事的問題,舞蹈的抒情就相對簡單多了。劇作人物關系簡單,依托四位男主人公,劇作交代了清晰的人物關系,為各章節主題與情感的推進奠定了基礎。青年演員魏伸洲/呂科鏑飾演青年宋應星、馬蛟龍飾演老年宋應星、胡適/姚亮飾演好友涂紹煃、劉敬飾演哥哥宋應昇。幾位青年演員組成的主演男團,活力滿滿,用充滿生命力的舞姿,將青年宋應星的歷練、老年宋應星的執著、好友涂紹煃的鼓勵、哥哥宋應昇的包容,用“颯”的舞臺形象加以全情呈現,激發出觀眾內心的荷爾蒙。
這是一次偉大的喚醒。在筆者看來,這也是劇作的創意旨歸。為人民而來,為人民而舞——舞劇《天工開物》——江西的、中國的、世界的——也是新時代我們需要的!《天工開物》主創創造性地將這部同名科學巨著,用舞劇的舞臺表演形式進行了多維全景呈現。說它是一次偉大的喚醒,是因為它喚醒的,不僅是我們曾經的輝煌,更是我們面向未來踔厲奮發、砥礪前行的自豪與自信——這是我們義不容辭的文化使命。
主創是懂觀眾的審美需求的。如果說上半場盡是男人的戲,讓這部磅礴的劇作少了些柔美,下半場,配合書中有關《乃服》的章節,女角登場了,調和了劇作的剛猛。尤其是在第三章《著書》最后,一眾演員手持《天工開物》中的各式科技產品走入觀眾席,再度以沉浸式的方式,讓觀眾對《天工開物》有了更多的感性認知。當然,對于電影導演而言,這其實只是電影創作中“間離”手法的常規運用,可運用到舞劇中,卻有不一樣的特效。
這不是一部只講述宋應星個人成長史的舞劇,因為宋應星只是我們古代科技群星中的一顆;這也不是一部只講述《天工開物》的舞劇,因為《天工開物》也只是我們過往燦爛科技成就中的一葉。它講述的,其實是科技報國的情懷以及科技強國的自信。
期待
當下的中國,當下的我們,需要這樣的情懷和自信。如果我說,在舞劇的配樂中,作曲家呂亮有意識地加入了悠揚的竹笛、剛勁的板鼓、激越的琵琶等中國傳統樂器,去展現華夏文明的精氣神,大抵也是不差的。除此而外,舞劇的服裝設計、舞美設計、多媒體設計都值得圈點,尤其是多媒體設計,讓舞劇竟然有了電影大片的既視感,雖然有些“越界”,削弱了舞劇的舞臺呈現,但對于跨界執導舞劇的陸川而言,這可能只是一次“試水”——如果演出效果好,就保留,反之,在巡演中稍作調整也未嘗不可。
不過,劇作“強敘事”的背后,實實在在的是,將觀眾的目光不時從舞臺生硬地抽離了,轉而去關注大屏幕的文字提示——否則可能就看不懂劇作的表意傳情了。真的需要這樣嗎?客觀地講,強敘事必然弱化舞劇本質的抒情屬性,觀眾的審美感受自然就會打折扣。又再如,這樣的一部舞劇——或者如主創所界定的“跨界融合作品”,如果是后者,那么它的本質屬性可能就不是舞劇。作為純市場的作品,為了吸引觀眾,多用些綜合手段吸引觀眾的眼球也未嘗不可。可是在接受采訪的時候,包括陸川導演又說這是一部舞劇。若如是,筆者希望,在未來的巡演中,劇作不妨褪去一些華麗,回歸一些質樸。如是,筆者相信這部劇作有更值得期許的未來。畢竟,據說這部劇預計未來3年內將在國內外100余個城市巡演200場。
(作者系云南大學西南邊疆少數民族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四川省藝術研究院研究員、一級藝術研究,《四川戲劇》主編助理,碩士研究生導師,成都理工大學客座教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