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方專家學者“面對面”:交流合作是關鍵
由中國人民大學主辦的“中國式現代化與世界未來”明德戰略對話(2024)系列活動在華展開,來自美國、歐洲的戰略界學術界代表應邀訪華。
8月31日,9位來自美國、歐洲的專家學者來到上海浦東,在當日舉行的上海金融經濟戰略座談會上,向中國學者接連“拋”出問題。
與會西方專家學者表示,中國改革開放取得的成果令人印象深刻。“中國在科技領域的地位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英國倫敦經濟與商業政策署前署長羅思義表示,包括電信通訊、綠色能源等,現在中國在諸多科技領域已是領先者。
就在座談前,美國“中國全球戰略研究所”主任圖格魯·凱斯金在上海酒店的電梯里,偶遇了一個正在送餐的人工智能機器人。這個小小的“驚喜”,讓他感受到了中國的技術革命,“我很震驚,因為我在其他地方都沒有見過。”他向媒體表示。
歷經四十余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經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的全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從1978年的3678.70億元,全球排名倒數第七,到2023年126.06萬億元,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為什么中國不認為自己是發達國家?”座談會現場,多位海外專家學者問到。
對此,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國際戰略與安全研究所大國關系研究室主任、中國與南亞合作研究中心秘書長劉宗義表示,作為一個新興經濟體,中國幅員遼闊,存在著發展不均衡的問題。在人均收入等方面與發達國家水平也有差距。“中國站在發展中國家的立場上考慮問題,解決問題。”劉宗義表示,對于發展中國家而言,建設基礎設施和增進民生福祉十分重要,這也是共建“一帶一路”所關注的重點。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王文認為,中國經濟的發展不僅為全球提供了物美價廉的商品,提供了多種多樣的公共服務,更為世界提供了和平與穩定。
“中國是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中國經濟政策研究室主任馬吉特·莫爾娜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與其他國家不同,中國的發展是基于長期、中期和短期計劃,這些計劃引導經濟朝著既定目標發展。
“長三角一體化與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合作有何不同?”“中國如何推進‘雙碳’工作?”……海外專家學者接二連三拋出的問題,在座談會現場得到了面對面的解答。
“我參加此行的第一個目的,是為了進一步了解中國的真實情況。”羅思義表示,通過海外媒體了解中國的信息非常容易,“但我希望了解真實的信息和具體的事實。”
在當前復雜的國際宏觀經濟環境、貿易沖突、市場動蕩、地緣政治格局變化的背景下,中國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同濟大學特聘教授劉興華認為,必須加強國際金融領域的合作,積極防范和化解金融領域的風險。
海外專家學者也表示,當前,全球的交流與合作尤為重要。“全球需要更多的經濟合作和人文交流。”美國威爾遜中心全球歐洲與基辛格美中關系研究所研究員克勞斯·拉雷斯說。(中新網李姝徵 楊海燕)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