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文化孕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思考
2024年8月20日在南京圖書館的報告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成都與南京的關系,至少有3個方面:“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的首尾關系,蜀漢與東吳、曹魏的三國關系,還有“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的詩情關系。所以,我一定要來南京。非常感謝南京市教育局、南京圖書館和南京出版傳媒集團(南京出版社)對我的邀請!
李后強在南京。作者供圖
在“中國唯一跨江古都”南京,研究長江文化,開展“書香滿金陵、經典燿中華”系列活動,舉行“閱見長江”專題書展,非常有價值,在當前更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長江文化的主要特點
長江文化是指在中國長江流域內形成的獨特文化體系,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長江是中國第一大河,也是世界第三長河,它流經多個省份,孕育了豐富的文明和文化遺產。長江文化的特點包括歷史悠久的農業文明、繁榮的水運貿易、多樣的民俗風情以及獨特的文學藝術等。從上游的巴蜀文化到中游的楚文化和下游的吳越文化,都體現了長江文化的多樣性和深厚底蘊。
《長江國家文化公園100問》發行簽名現場。作者供圖
例如,楚文化以其浪漫主義的詩歌和哲學思想著稱,而吳越文化則以精致的手工藝品和園林建筑聞名。此外,長江流域還產生了許多著名的文學作品、民間故事和傳統節日。
長江文化作為中國重要的地域文化之一,擁有自己獨特的特色。
1. 悠久的歷史:長江文化起源于公元前5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有超過7000年的歷史。它與黃河文化并列為中華文明的兩大源泉。
2. 廣泛的地域覆蓋:長江文化覆蓋了從上游的四川、重慶到中游的湖北、湖南、江西再到下游的安徽、江蘇、浙江、上海等地,還包括云南、貴州、廣西、廣東、福建等省區,體現了中國南方文化體系的多樣性。
3. 豐富的文化內涵:長江文化融合了自然人文、歷史藝術、民族宗教、民間習俗等多種文化元素。比如,上游地區的藏族文化,以糌粑、酥油茶、青稞酒等為代表的食物文化。
4. 獨特的稻作文明:長江流域適宜水稻種植,稻作文明的發展對東亞乃至世界文明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5. 多元的文化體系:長江文化具有多元屬性,如新石器時代的文化、三星堆文明、馬王堆文明以及下游的良渚文化等,展現了不同歷史時期的特色。
6. 深厚的藝術傳統:包括文學、書法、繪畫、音樂、舞蹈等多種藝術形式,如楚辭、吳歌等文學作品,以及精美的瓷器、絲綢等手工藝品。
7. 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各種傳統節日和民俗活動,如端午節賽龍舟、中秋節賞月等,反映了當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
長江文化不僅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民族文化多樣性的一個重要體現。翻閱歷史,長江流域自古以來都是我國發展先進科學技術誕生和發展的重要區域,為中國先進生產力的孕育和繁榮作出過重要貢獻。可以說,中國許多重大發明創造都出現在長江流域。在《長江國家文化公園100問》中,我們專門在第四篇“科學技術”里介紹了長江流域出現的重大科技發明創造,包括交通工具、跨江大橋、水利水電、灌溉技術、大壩建設等,同時介紹了新時代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大科學裝置在長江流域的布局。這些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載體,也是生動體現。
什么是長江流域的新質生產力
新質生產力的顯著特點是創新,既包括技術和業態模式層面的創新,也包括管理和制度層面的創新。新質生產力在于“三新一優一升”——新型勞動者、新型勞動資料、新型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
長江流域是中國最重要的經濟帶之一,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龐大的人口基數,因此在推動新質生產力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當前應該抓好關鍵點——
1. 綠色發展:綠色發展本身就是新質生產力。長江流域的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基礎。通過實施嚴格的環境保護措施,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污染排放,實現經濟與環境的和諧共生。
2. 科技創新:科技創新是推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動力。長江流域要積極引入和應用新技術,如數字化、智能化技術,以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
3. 產業結構優化:通過調整產業結構,培育發展新興產業,布局未來產業,淘汰落后產能,促進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例如,發展清潔能源、智能制造、生物技術等高附加值產業。
4. 智慧城市建設: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提升城市管理和服務的智能化水平,構建智慧城市,提高居民生活質量。
5. 水利智慧:利用“數字孿生”等先進技術手段,加強對長江流域水資源的管理和保護,實現水資源的高效利用和科學調度。
6. 交通強國戰略:加強長江航運的智能化建設,提升運輸效率和安全性,為沿江地區經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物流支持。
7. 政策支持: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包括財政補貼、稅收優惠等,為企業創新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
8. 人才培養與引進:重視人才隊伍建設,培養和引進高水平科技人才,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9. 國際合作:積極開展國際合作與交流,引進國外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共同探索可持續發展道路。
10. 社會參與:鼓勵社會各界參與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的良好氛圍。
長江流域正在努力實現高質量發展,成為推動中國乃至全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
從長江文化孕育新質生產力
長江文化深厚的歷史積淀與豐富的文化資源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提供了獨特的土壤。長江文化作為一種深厚的地方文化,可以通過多種方式促進科技創新。新質生產力通常指的是通過技術創新、產業升級等方式形成的具有更高效率、更優品質、更強競爭力的生產力形式。從長江文化的角度來思考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可以考慮:
1. 文化與創新相結合:長江經濟帶的發展策略中明確提出了要推動文化與科技的融合,這意味著科技創新不僅是技術上的進步,還涉及到文化價值的傳播和實現。長江流域擁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可以從中汲取靈感,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比如數字內容創作、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等。文化創意產業能夠激發新的消費需求,從而推動相關產業的技術革新和服務升級。長江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歷史遺產和人文精神,這些可以成為科技創新的靈感來源。例如,通過對古代科技文獻的研究,可以啟發現代科研人員探索新的技術路徑。 數字技術的應用,如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等,可以用來再現長江流域的歷史場景,讓人們更好地理解其文化背景,進而激發新的創意和技術想法。通過舉辦科技文化節、創新大賽等活動,可以鼓勵更多的年輕人參與到科技創新中來,同時也可以借此機會展示長江文化的魅力。
2. 生態保護與綠色發展:長江文化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這一理念可以指導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更加注重環保和可持續性。發展綠色低碳技術,如清潔能源、循環經濟等,不僅有助于保護長江生態環境,還能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
3. 歷史遺產的活化利用:長江沿岸有許多歷史文化名城和重要遺址,通過數字化技術重現這些文化遺產,可以開發出新的文化旅游產品。活化利用這些歷史遺產,既能傳承和弘揚長江文化,又能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科技手段被廣泛應用于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中,例如3D掃描、數字化建模等,這些技術不僅可以保存珍貴的文化遺產,還可以為后續的研究和應用提供數據基礎。通過對長江流域的文化遺產進行數字化處理,可以創造出新的數字文化產品,如在線博物館、互動式教育軟件等,這些產品本身就是科技創新的結果。
4. 人才培養與教育:長江文化中的教育元素可以融入現代教育體系,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通過建立產學研合作機制,促進教育與產業界的深度融合,為新質生產力提供智力支持。長江流域內的高校和研究機構可以發揮重要作用,通過開設相關的課程和項目,培養既懂技術又了解長江文化的復合型人才。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引入國際先進的科技理念和技術,同時也可以將長江文化介紹給世界,促進文化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5. 區域協同與開放合作:長江經濟帶覆蓋多個省份和地區,加強區域內各城市的交流合作,共同推進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開展國際文化交流活動,引進國外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同時也將長江文化推向世界。
6. 產業轉型升級: 長江經濟帶內的一些傳統產業,如制造業、農業等,可以通過引入新技術進行轉型升級,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利用長江文化的獨特優勢,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和文化旅游業,這些產業往往需要較高的創意水平和技術支持。
長江文化不僅是一種歷史沉淀,也是一種可以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文化資本。通過挖掘和利用長江文化中的創新基因,可以有效促進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新質生產力。長江文化與科技創新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系,通過挖掘和利用長江文化中的創新元素,可以有效促進科學技術的發展,同時也讓長江文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煥發新的生機。
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長江流域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首先要抓好“科技創新”這一活水源頭。長江流域是國家科技重鎮,擁有科技創新的良好基礎條件。一方面,要完善支持各類主體開展科技創新的制度建設。積極對接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和資源,高水平建設運行國家實驗室,布局一批大科學裝置,強化基礎研究和提升原始創新能力;進一步健全知識產權激勵機制,擴大財政科研項目經費“包干制”范圍,賦予科學家更大技術路線決定權、更大經費支配權、更大資源調度權;通過建立企業研發準備金制度、提高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等,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支持企業聯合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組建體系化、任務型創新聯合體,著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政產學研資”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另一方面,要深化科技成果轉化改革。成果轉化是科技創新從實驗室“樣品”變工廠“產品”再到市場“商品”的必然路徑,是推動科技創新“關鍵變量”轉化為新質生產力“最大增量”的“關鍵一躍”。沒有轉化,再好的科研成果也只能束之高閣。要深化職務科技成果混改,允許科技人員在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分配上有更大自主權,解決“不愿轉”“不敢轉”的問題。著力完善技術成果交易服務體系,解決“不能轉”的問題。
現代化產業體系是生產力變革的主要載體,長江流域要進一步加大產業發展的支持力度。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既要促進傳統產業轉型提升,又要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也要加速孵化未來產業。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忽視、放棄傳統產業,而應堅持先立后破,讓新興產業、未來產業與傳統產業相互促進、相得益彰。機遇有潛伏期、顯現期、衰落期三個階段,要抓住潛伏期機遇超前布局建設未來產業。所謂未來,實為當下;所有前瞻,即為日常。未來產業不是空中樓閣,不是玩概念,不是形式主義,不是文字游戲,而是與人民群眾的衣食住行密切相關。
南京在長江流域發展新質生產力
南京是中國東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國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長期是中國南方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在35-60萬年前已有南京猿人在湯山生活,有7000多年文明史、3100多年建城史和近500年的建都史。南京是國家重要的科教中心,自古以來就是一座崇文重教的城市,有“天下文樞”“東南第一學”之稱,明清中國一半以上的狀元均出自南京江南貢院。截至2022年,南京有各類高等院校68所 ,其中雙一流高校13所、111計劃高校10所 、211高校8所 、兩院院士97人,均僅次于北京上海;2023自然指數—科研城市排名,南京位列全球第6、中國第3。2023年,南京市地區生產總值17421億元。南京作為長江經濟帶的重要城市,在推動長江流域發展新質生產力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特別是能夠發揮引領、示范、先鋒作用。
發展新質生產力要因地制宜,從實際出發,立足南京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按照“建圈強鏈”的思路,圍繞既定的電子信息、數字經濟、綠色低碳等產業生態圈,主攻集成電路、高端軟件與操作系統等重點產業鏈,健全提升優勢產業領先地位體制機制。此外,還要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健全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制度。南京數字經濟發展較早,總體水平居全國城市前列,要加快構建促進數字經濟發展體制機制,完善促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政策體系。
南京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按照市場對資源配置決定性作用的要求,深化土地、金融、技術、數據等市場化體制改革,特別要注重人才、金融、數據等要素的改革。要制定吸引人才特別是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等高端人才的政策,優化人才成長環境,讓人才“引得進來,留得舒心”。要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大力推進科技金融、綠色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構建同科技創新相適應的科技金融體制,激勵金融資本更好服務實體經濟。
1. 注重科技創新中心:南京擁有多所知名高校和科研機構,如南京大學、東南大學等,為新技術的研發提供了強大的智力支持。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促進了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特別是在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等領域。
2.注重交通樞紐:作為長江下游的重要港口城市,南京是連接東西部的關鍵節點之一。發展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包括水路、鐵路、公路和航空,有助于提升物流效率,促進區域間的物資流通。
3.注重綠色生態示范:推動綠色低碳技術和循環經濟的發展,加強生態保護與修復,建設生態宜居城市。在節能減排、資源循環利用等方面進行創新實踐,為長江流域其他城市樹立榜樣。
4.注重產業升級引領: 通過政策引導和支持,鼓勵企業進行技術創新和轉型升級。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超前布局未來產業。加強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提高產業附加值和服務水平。
5.注重對外開放窗口: 南京作為對外開放的重要城市,吸引了大量外資企業和國際人才,增強了國際合作與交流。通過參與國際產能合作項目,進一步拓展國際市場,增強區域競爭力。
南京在長江流域的文化發展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特別是在文化傳承與保護、文化創新與發展、文化與產業融合、文化品牌建設、文化研究與教育、文化生態建設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發揮了重要作用,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在長江流域新質生產力發展中,南京也扮演著科技創新、產業升級、綠色發展以及對外開放等多個核心角色,未來將作出更多更大貢獻。我們期待著南京給全國和世界帶來更多驚喜!
(作者系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決策咨詢委員會副主任、成都市社科聯主席、四川省社會科學院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著有《長江學》《長江國家文化公園100問》)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