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缺少管理規范 從業人員魚龍混雜
學車陪練不是有駕照就能當
無論是剛出駕校的“新手族”,還是久未摸車的“本本族”,面對復雜路況,往往都會心里沒底。為了不當“馬路殺手”,不少人選擇花錢找人陪駕。在網上,各類陪駕服務層出不窮。
記者調查發現,與相對成熟的駕校培訓相比,陪駕行業缺少相關規定或標準,從業人員和車輛狀況參差不齊。一旦發生交通事故,責任認定也存在較大爭議。
行情
收費無標準 準入門檻低
“我已經拿駕照好幾年了,但摸方向盤的次數屈指可數。該怎么開車上路,已經不太記得了。”王琪(化名)近期有了購車的打算,但對于她來說,最大的難題不是選擇哪款車,而是如何重拾駕車技能,并克服長時間未開車帶來的心理障礙。
“有親戚朋友提出能教教我,但我覺得有點不好意思,怕把人家的車磕了碰了。”王琪得知,市場上有專業汽車陪駕服務,決定找他們來練車。但打開網絡平臺,王琪卻挑花了眼。
記者在本地服務網站以“北京汽車陪駕”為關鍵詞進行搜索,找到相關信息共7292條。在購物平臺、二手交易平臺、直播網站和社交網站上,也有大量相關信息。在這些平臺上,陪駕價格參差不齊,根據是否需要提供車、用什么車等進行劃分,從每小時50元到100多元不等,定價并無標準。
“我們提供車是3小時399元,用自己的車是3小時270元,還可以選擇速成班,9小時1100元,分3次約車。”二手交易平臺上,有陪駕公司給出三種不同價位。
在一些評價網站上,銷量最高的往往是兩小時100多元的陪駕體驗課。但低廉的價格,或許只是“誘餌”。一名陪駕機構工作人員稱,很多陪駕是用低廉的價格引誘學員體驗一下,目的是推銷套餐。
“我去那家機構的營銷策略是如果報了長期班,體驗的錢就免了,直接抵扣,所以一口氣買了10節課。”消費者王女士通過陪駕機構上了一節體驗課,花費了198元,課上被推銷購買了套餐。“結果我還沒用完就學會了,剩下的都浪費了。”
除了陪駕公司以外,網上還有很多兼職做陪駕的個體戶在招攬生意。
“體驗價是150元一個半小時,正式課是一小時130元至150元。”記者聯系到一位自稱是公司在職的陪駕李先生。他表示可以私下接單,私下價格會比從公司報名更低,費用可以私下商量。
“轎車每小時110元,SUV每小時130元。”在二手交易平臺上,有賣家自稱有正式工作,周末閑暇時間可以給新手司機做陪駕,“費用包含車輛使用、違章、維修、保養等。其他需要單獨支付的費用只有練車過程中產生的停車費和高速費。”
在社交平臺上,還有陪駕人員打出更低的價格。“本人有多年駕駛經驗,女生,對新手有良好的耐心,脾氣好。60元一小時,兩小時起,300元一天。”
亂象
無相應證書 缺評價機制
陪駕究竟教什么?記者調查發現,不同公司或個人提供的陪駕服務內容各不相同,車輛配置標準也并不一致。
“我們提供的車都是加裝了副剎車的,剮蹭無責,違章全包。”有陪駕人員稱,可以簽協議,不滿意全額退款。
“用您自己的車,我這邊陪駕都不安裝副剎車的,副剎車不利于駕駛學習。”同樣是在二手交易平臺,另一名陪駕人員則給出了截然相反的答復。“您是駕駛員的時候,路上所有情況都需要您果斷處理,沒有人能幫您解決。”
與火熱的陪駕生意相比,消費者對陪駕公司、陪駕人員的評價并不多,其中還有不少是“軟文”。有消費者發現,無論是社交平臺,還是專業點評網站,都很難找到自己想要的客觀評價。
以評價網站上的一家陪駕機構為例,平臺顯示有600余人預約過陪駕,但主頁上僅有30余條消費評價。在另一個網站上,一家陪駕機構近7天有600余人瀏覽,但客戶評價僅有一條,且僅有評分,并沒有填寫評價內容。
“2小時的課,陪駕教練有1小時都在玩手機”“一共2小時,結果推銷用了將近1小時”“體驗課2小時,基本就是大直路加并線,實際練習90分鐘,剩下半小時讓我記筆記和推銷課程,筆記內容并不實用”……由于缺少評價機制,選擇陪駕幾乎成了“開盲盒”。
“找陪駕不僅要考慮能不能學會、學好的問題,也涉及人身安全。沒有一個評價機制,我們消費者自己怎么判斷呢?”思慮再三,王琪準備找熟人問問,希望能有人給自己推薦。“做了半天功課,最終還是得靠口口相傳。”
記者從多位從業者處了解到,目前不僅是課程安排、收費標準及效果評價等沒有形成明確的規范,陪駕職業本身也沒有相關的資格證書,大多數提供陪駕服務的人員僅持有駕照。如何判斷陪駕人員是否具備教學水平?“全憑技術和公司的品牌效應。”一名在陪駕機構工作的陪駕人員告訴記者。
在網上查閱有關北京陪駕的招聘啟事,記者發現,招聘往往要求自帶車輛、駕齡3年或5年以上、無重大事故等。個人陪駕沒有機構背書,特別是通過二手交易平臺、社交網站等渠道發布陪駕服務信息,并沒有審核和管理,平臺無法證實其發布的信息真實有效,只能靠消費者自行甄別。
隱患
一旦出事故 未必能免責
“對于機動車駕駛員培訓,國家在教練員、教學車輛等方面都有明確要求。”北京市律師協會交通管理與運輸法律專業委員會主任黃海波談到,根據《機動車駕駛員培訓管理規定》,從事普通機動車駕駛員培訓業務的,應當具備下列條件:取得企業法人資格;有健全的組織機構;有健全的管理制度;有與培訓業務相適應的教學人員。所配備的教學車輛應當符合國家有關技術標準要求,并裝有副后視鏡、副制動踏板、滅火器及其他安全防護裝置。
“但在陪駕方面,目前國家層面并沒有專門法律或管理規定,因此缺乏統一標準,性質難以界定,在陪駕人員資質、陪駕車輛配備方面都存在較大差異,這也就可能帶來很多安全隱患。”黃海波說,以車輛為例,真正的教學車輛有專門的技術要求,而普通私家車如果擅自改裝,顯然并不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有關規定。
記者了解到,部分城市曾經嘗試出臺相關管理辦法。例如,《杭州市汽車駕駛陪駕服務管理暫行辦法》規定,從事陪駕服務的汽車必須持有市機動車駕駛員培訓管理機構核發的教練(陪駕)車證。無教練車號牌的陪駕車輛,其車門兩側必須統一噴有陪駕服務單位和個人的名稱。從事陪駕服務的人員必須持有市機動車駕駛員培訓管理機構核發的《浙江省汽車駕駛培訓教員準教證》(以下簡稱準教證),其陪駕車型必須與準教車型相符;其服務單位必須與《準教證》相符。不過,其中并未涉及交通事故中的責任認定問題。
“一旦在陪駕過程中發生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會比較復雜,有陪駕并不意味著可以完全免除駕駛員的責任。”黃海波談到,駕駛員畢竟已經持有駕駛證,應該對自己的駕駛行為負責,并承擔相應的違法后果。發生事故時首先考慮的也應該是駕駛員的責任。至于陪駕在提供車輛或服務過程中,是否存在過失或者過錯,有沒有違法行為,違法行為與事故之間有沒有因果關系,這些都還需要進一步認定。
“如果駕駛員確實需要加強實際上路能力,最好還是選擇有資質的正規機構,比如駕校,畢竟駕校在場地、教練員和教學車輛方面都有一定保證,安全方面更可靠。”黃海波建議,駕校可以針對這部分人群開設一些相關課程或服務,滿足學員的實際需求。“其他社會機構也可以開展相關業務,但前提是完善管理規定,做到有據可循。選擇陪駕前,雙方應當簽訂協議明確責任,從而減少不必要的爭議和糾紛。”(北京晚報記者 宗媛媛 相旭陽)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