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羊區高質量建設四川省創新共同體 加快探索創新人才跨域協同新路徑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改革背景
2021年底,為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創新人才聚集高地和科技創新中心,省人才發展 “十四五”規劃首次提出建設四川省創新共同體。成都市青羊區全面落實省委“四化同步、城鄉融合、五區共興”戰略部署,圍繞深化建設全省人才工作先行區,針對人才區域布局不均衡、成果區域協同不充分等突出難題,充分發揮成都“頭雁引領”作用,立足四川省創新共同體唯一核心承載區優勢,堅持以“創新載體”開題、“利益聯結”入題、“數字平臺”破題、“優化服務”答題,全力構建“人才共引、項目共建、資源共享、活動共辦、生態共筑”新模式,推動成都市優勢資源向省內其他市(州)延伸覆蓋,實現市(州)優勢互補、利益共享、錯位競爭、融合發展,加快探索出一條“省會帶市州、先發聯后發、五區變一體”的人才跨域發展新模式。相關工作入選全市黨的建設制度“微改革”典型案例。
成都人力資源產業園。青羊區委組織部供圖
改革舉措
一、堅持以“創新載體”開題,轉“概念”為“實體”。
打破創新共同體“概念化”現實難題,突出實體化建設思路,推動創新共同體落地發展。一是布局科技創新“實體”承載。依托中國成都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和航空新城國創中心產業園、航空智能制造產業園、飛行器設計產業園等六大園區713萬平米空間載體,布局建設四川省創新共同體,推動掛牌運行“四川人才大廈”,全力構建“一體多園多中心N企業”科技創新格局,形成服務全省、輻射西部、影響全國的創新網絡。二是強化三級聯動“實體”管理。按照“政府主導、市場運營、多方聯合”原則,建立省、市(州)、區(市)縣聯動機制,實行省級統籌、各市(州)推薦、屬地政府提供配套服務的管理模式,有效鏈接各區域各級各部門公共資源;構建各市(州)和省直部門廣泛參與的會商機制,及時研究人才需求、制定支持政策、評估工作績效、落實服務舉措。三是推行市場專業“實體”運營。秉持市場化思維,成立四川省創新共同體人才服務有限公司專業化實體化運營,專門對接省內各市(州)推薦入駐企事業單位、高校院所和創新型企業,為入駐(單位)機構提供創業咨詢、人才招聘、項目申報、綜合配套等精細化服務,保證企業入駐與項目招引落地落實。
二、堅持以“利益聯結”入題,由“個體”到“聯合”。
針對區域創新協同項目攻關不力、成果轉化不足等問題,突出利益聯結,助推創新共同體持續發展。一是以“項目招引”推動聯合攻關。圍繞航空裝備、工業軟件、智能傳感器、無人機等該區重點工業制造領域,采用揭榜掛帥、創新聯合體等方式,協同市(州)入駐人才創新團隊,發起和聯合承擔具有戰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重大科技項目,打通人才創新力向現實生產力轉化通道。探索建立“項目共建”財稅分享機制,由項目所在地及注冊地政府(管委會)共同協商,“一事一議”簽訂雙邊利益分成協議,合理劃分入駐人才企業產生的財稅利益、統計數據,促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二是以“研發飛地”推動成果轉化。吸引市(州)企業引進人才創新團隊,設立分支機構、研發機構、下屬企業等“研發飛地”,形成“研發設計在青羊、轉化生產在市(州),居家在青羊、工作在市(州)”的人才與創新資源共享模式。建立“基金+飛地”投資共贏機制,依托3億元航空產業基金,爭取掛牌“創新共同體專項基金”,重點支持市(州)在蓉“研發飛地”人才企業產業孵化、成果轉化。三是以“人才工作站”推動人才招引。依托中國成都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人力服務資源優勢,布局建設市(州)及相關區(市)縣“人才工作站”,營造高品質人才服務新生態,招引省外各類急需緊缺人才,目前資陽、康定等2個市(州)已設立“人才工作站”,與德陽、眉山等13個市(州)達成入駐意向。建立“同城同待”服務跟隨機制,推動區域人才雙向互認交流,已與雅安市、攀枝花市米易縣、崇州市、康定市等地簽訂人才互認協議。
三、堅持以“數字平臺”破題,破“小圈”入“大網”。
聚焦全省各市(州)人才數據壁壘明顯、缺乏同一平臺,突出以數智化手段,推動創新共同體智慧發展。一是串聯“數據節點”建成一張網。全省率先搭建創新共同體產才協同統一市場平臺,推動各市(州)人力資源國有平臺公司建立市(州)人才數據節點,打造五大核心場景,實時匯集產業、人才、項目、需求、政策等全面信息。加快各地人才數據節點“串珠成鏈”,以成都青羊為核心樞紐,以成德眉資協同共建為突破口,逐步覆蓋成都平原、川南、川東北、攀西、川西北,已建立資陽、宜賓、涼山、廣安、眉山等6個市(州)數據節點,匯聚人才數據4400萬余條。二是繪制“產才地圖”用好一張網。依托各個人才數據節點開展大數據分析,動態、實時掌握各個市(州)人才需求和供給余缺等情況,結合各市(州)國有人才公司間的協同合作機制,開展人才招引、推薦及延伸服務,培育統一規范的人才大市場體系,以市場化手段促進各市(州)人才要素的有序流動和合理配置,動態繪制全省人才供給與產業需求科學匹配的“產才地圖”,開辟人才數字科技新賽道、塑造產業發展新動能。三是探索“數智+股權”運營一張網。邀請省和市(州)國有人力資源公司、入駐人才創新企業,共同參股四川省創新共同體公司,共建地方“線上園”節點,建立屬地化人才數據庫,接入產才協同統一市場平臺,在人才獵聘、人才服務等方面開展合作,助力市(州)省外引才、勞務轉移,目前資陽、眉山等市意向入股公司,資陽已盤點人才數據99.4萬余條。
青羊人才之家。青羊區委組織部供圖
四、堅持以“優化服務”答題,激“活力”聚“合力”。
緊盯創新共同體建設中政策支持、資源開放、配套服務等有待提升,突出生態涵養,助推創新共同體高質發展。一是探索垂直化政策支持體系。積極推動省、市、區三級共同研究、聯動出臺關于支持建設四川省創新共同體的若干措施,專項保障入駐機構享受租金減免、活動資助、人力資源服務費補貼等100余項支持事項;對入駐的高層次人才,可不受戶籍、社保繳納等限制,參照青羊區相應人才標準,在人才公寓、子女教育、醫療服務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二是打造開放式資源共享體系。著眼創新共同體內科創資源深度融合,定期收集市(州)入駐機構創新平臺需求,動態發布創新平臺服務事項,形成科技創新供需對接“兩張清單”;鼓勵國創中心、611·青羊飛行器設計創新協同中心、成飛·青羊創新中心、臨床免疫轉化醫學實驗室等重大科創平臺,向市(州)開放共享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大型科研儀器和提供關鍵技術支持,通過給予相關財政補貼,助力市(州)重點產業強鏈補鏈延鏈,共同破解工業制造業“卡脖子”難題。三是完善全鏈條配套服務體系。構建一站式、全周期人才服務平臺,全市“蓉漂主題街區”下逐步健全“一街六廳”配套服務體系,開辦服務窗口54個,為入駐人才企業提供各類便捷化政務服務、生活服務、社會化服務,累計服務人才約120.86萬人次。同步開發“青睞”人才智慧云平臺,集成人才認定、政策兌現、人才服務等功能,探索線上發放企業“服務券”、數字人民幣人才補貼等手段,激活企業上“云”、人才上“云”,為入駐人才企業提供智能化人才服務,以一流人才發展生態助力人才強省建設。
改革成效
一是平臺聚才競爭力顯著增強。
高質量建設國家高端航空裝備技術創新中心、611·青羊飛行器設計創新協同中心等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匯聚各類人才45.6萬人、高層次人才2194人,集聚高新技術企業616家、專精特新及“小巨人”企業65家,高能級創新平臺增至116個,吸引北大、北航、西工大等10余所大學,招引創新企業及機構100余家,開展校企合作項目120余項,運行博士后“兩站一基地”31個。
二是留才生態吸引力持續提升。
依托中國成都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健全“一街六廳”服務體系,搭建“青睞”人才智慧云平臺,創新打造數字人民幣應用場景,集聚專業人力資源服務機構200余家、人力資源服務生態圈企業2000余家、獵頭顧問6000余名,簽約中國培訓經理人俱樂部等全國社群30余個,開辦服務窗口54個,招聘服務專員1000余名,日?;钴S青年人才3萬余人次,今年服務人次達41萬,累計服務人才達120.86萬人次。
入駐四川省創新共同體市(州)項目簽約。青羊區委組織部供圖
三是區域協同帶動力日益強勁。
積極推動各市(州)人才集團與創新共同體公司在人才獵聘、人才服務、人力資源服務等方面深入合作,在市委人才辦舉辦的2023“蓉漂人才日”高峰薈活動上,與8個市(州)進行入駐項目現場簽約。目前,線下已建設資陽、康定等2個市(州)“人才工作站”,與德陽、眉山等13個市(州)達成入駐意向,為其他市(州)輸送中高端人才850余人;線上已搭建全省產才協同統一市場平臺,初步建立資陽、宜賓、涼山、廣安、眉山等6個市(州)平臺數據節點,匯聚人才數據4400萬余條。積極推動區域人才雙向互認交流,與雅安市、攀枝花市米易縣、崇州市、康定市簽署人才互認協議,促進高層次人才跨單位跨區域合理流動、高效集聚、共享服務。
四是人才品牌影響力不斷彰顯。
創新共同體先導區(中國成都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先后與30余家國家級、省級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建立戰略合作關系,獲批國家級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區、全國首批特色人力資源服務出口基地,人力資源服務產業“線上園”獲全國人力資源服務創新創業大賽三等獎、四川選拔賽一等獎;相關建設經驗被中央及省市媒體多次刊發。創新共同體加速區(國家高端航空裝備技術創新中心園區)獲評“四川省高端人才產業園”,與成飛·青羊創新中心、611·青羊飛行器設計創新協同中心共同獲評成都市現代都市工業重點點位,有力推動全區獲評首批全省人才工作先行區、首批國家知識產權強縣建設試點縣、全國創新百強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