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質樸文字描繪山鄉巨變
《去北川》:劉大先著;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 |
“新時代的鄉村振興,要把特色農產品和鄉村旅游搞好,你們是一個很好的樣子。”2023年1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通過視頻連線勉勵四川省綿陽市北川羌族自治縣石椅村干部群眾。“很好的樣子”究竟是個啥模樣?新近面世的劉大先長篇紀實文學《去北川》,便以質樸的文字描繪了北川縣在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后的涅槃重建和奔赴新時代山鄉巨變的過程。
一段時間以來,展現各地山鄉巨變的紀實文學新作著實不少,《去北川》就是其中個性較鮮明、內涵較豐厚的一部。作品近乎白描的文字風格,跟作者的多重身份有關。作者本身是民族文學研究者,作品中所涉及的民族、文化、民俗等內容,都以這個專業視角展開,富有思考的深度。作者還是新北川的建設者和見證人,作為掛職干部直接參與了當地旅游園區、實景演藝等文旅項目的建設工作,這使其文字敘述真實生動、情感充沛。雙重角色的支撐,賦予作品以獨特的意蘊。
用平實的眼光看,用質樸的文字記,作品呈現了新時代山鄉巨變生活化的一面。因為深入現場,作品中諸如修路的過程、景區的設計開發、非遺的傳承創新等內容,都具有鮮活的現場感。這些內容悄無聲息地為讀者打開走近基層的窗口,提供了關于縣、鄉、村基層生活的一個真實乃至原始的文本,也從側面回答了“山鄉巨變是怎么干出來的”。比如,基層干部之間大部分時候都是在匆匆忙忙中擦肩而過,少有機會聊上幾句“閑言”。這一生活細節無疑是真實的,基層工作繁雜瑣碎,忙碌且充實是日常寫照。類似的細節還有很多,雖然鮮見轟轟烈烈的場景,但讀者能夠深切感受到正在發生著的山鄉巨變,還有這些變化背后的奮斗與付出。
基于扎實的觀察記錄,作品提出不少關于當地發展的理性思考。一次調研途中,作者拿出手機拍下石椅村的民俗場景,一旁看熱鬧的當地老嫗趕忙說“發個短視頻”。由此,作者聯想到科技與商業如何更好融入鄉土社會,以及有活力的傳統民俗如何吐故納新、自我蛻變。這類理性的筆墨,伴隨生活細節自然延宕開去,包括歷史的、地理的、文化的……以至于在這部紀實文學作品最后,還附上近30種文獻目錄,可見其思考研究之用心。
由基層工作生發的理性思考,墊實了作品的厚度。“走基層”是作者掛職期間的關鍵詞,也是作品敘事的主線。工作中,每到一村一寨,作者總會從當地特殊的歷史、地理和文化背景出發去理解這片土地和這里的人,使作品平添了人類學和社會學色彩。作者參與策劃動畫片《少年禹傳奇》,從當地民間故事《大禹王》中找靈感,在梳理大禹人物形象的演變中,展開對當地民族融合歷史的思考。“汗水流在一起,笑聲飛在一起,勁使在一起”,正如當地民歌所唱的那樣,人們之間和睦友善的交往,具體而微地展現著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以小見大的論說,讓紀實文學不再僅僅是記錄,還具有了啟發鄉村文化建設的意義。
感性記錄與理性思考兩個板塊融為一體,構成了《去北川》的文本特點。這是紀實文學創作將田野調查、文學呈現、學術研究熔于一爐的創新嘗試,至于融合的效果如何,還有待讀者檢驗。這場創作實踐也是一種提示:扎得夠深,想得夠遠,才能寫出新時代山鄉巨變的歷史必然。
《 人民日報 》( 2024年07月26日 20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