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林草科技工作者】張文:向“新”發力,逐“綠”而行
他參與主研的項目獲得四川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2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3項,他2011年獲評四川省第十批學術帶頭后備人選,2015年獲評四川省第十二批有突出貢獻優秀專家,2016年獲評四川省“十二五”節能減排降碳工作先進個人,2019年獲評“全國林業工程建設領域資深專家”……榮譽滿載,初心不變。張文,1992年開始投身林業工作,現任四川省林業和草原調查規劃院院長助理、科技質量處處長,他用技術文檔里的圖、表、數字,續寫著人生的春秋。
勇于擔當,攻堅克難
四川省是長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養區,天然林資源極其豐富,在維護國家生態安全中的地位十分重要。1998年,四川省率先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編制“四川省天然林保護工程實施方案”的重任落在張文團隊身上。編寫實施方案需要把任務和資源落給全省208個實施單位,不僅要符合國家總體要求,還要考慮各實施單位的實際情況。而此時,全省的林業數據庫還沒有建立起來,林業信息數據化還處于起步階段,任務分配安排和資金測算都缺乏資源本底的數據支撐。
“這是事關林業改革的一項重大工作。”張文說:“我們必須提出專業的實施方案,做得有理有據。”
當時,計算機還不普及,windows系統剛更新到windows98,數據處理非常復雜,工作量巨大,耗時漫長。為了最終以簡單、直觀的方式呈現專業的計算結果,張文作為團隊主力,日夜埋頭于數據計算,甚至吃住都在辦公室里。“當時,GIS這些軟件,遠不像現在這么普及。究竟要選擇哪一款GIS,可是費了一番功夫。”張文和同事把每一類GIS的說明書打印出來,照著一本本的英文說明書摸索使用,最終選定合適的版本。隨后,在全省范圍進行培訓和推廣,帶動全省的GIS和遙感的運用處理水平提升,為后期積累全省林業數據打下了基礎。
“2001年順利完成‘四川省天然林保護工程實施方案’,接著編制‘四川省森林分類區劃界定’等多個數據庫。”張文回憶,“直到2012年‘林地一張圖’建立起來,我才結束天天加班的日子。”
正是以張文為代表的一代林業科研人勇擔重任、不辭辛勞,建立起各類多個數據庫和信息系統,有效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構建智慧化發展的長效機制,為各項林業重點工作的扎實推進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也為林業精準化管理與精細化服務打下了堅實基礎。
以“碳”破題,點“綠”成金
2003年,張文率先提出建立四川林業碳匯信息中心的想法,其主要目的就是圍繞CDM項目,研究解決項目開發的前期技術問題。2005年,張文團隊聯合一些非政府組織(NGOs)組成林業碳匯項目開發組,啟動開發四川省首個林業碳匯項目。
項目組廣泛開展調研,在收集大量前期資料的基礎上,開發了首個造林方法學,成功解決了云杉、冷杉、柏木等造林樹種人工造林碳匯計量的技術難題。張文作為主要負責人,開發了四川首個林業碳匯項目——川西北退化土地造林/再造林碳匯項目,于2009年11月16日在聯合國成功注冊,成為全球第一個成功注冊的基于氣候、社區、生物多樣性(CCB)標準的清潔發展機制造林再造林(CDM-A/R)項目,也成為四川第一個、中國第二個在聯合國成功注冊的林業碳匯項目。該項目人工造林2251.8公頃,計入期20年,預計可實現減排量46萬噸CO2當量,為四川林業碳匯帶來近億元的項目收益。
此外,張文團隊還參與了四川最大的林業碳匯項目——“諾華川西南林業碳匯、社區和生物多樣性項目”,開發了“滎經大熊貓棲息地植被恢復碳匯項目”等。今年1月,四川省林業和草原局、四川省生態環境廳聯合印發《深入推進林草碳普惠機制建設的指導意見》,旨在以多方式、寬領域拓展林草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文件出臺后,四川林草碳匯又將迎來新機遇。”作為四川省林草碳匯項目開發和科技攻關的“開路人”,張文滿懷期待。
讓大數據“厚積薄發”
張文連續15年主持森林資源年度監測工作,對大數據的意義和價值理解深刻。談到2009年主持的“四川省森林生態資源監測體系及應用研究”項目,他直言大數據的基礎性作用。“當時,我們有1979年到2007年的全省10098個監測樣地的連續觀測數據,這是項目的關鍵基礎。”每5年為一個調查期限的森林資源連續清查,積累了大量樣地的定點監測歷史數據。以連續6期的樣地數據為基礎,張文團隊運用多種科學方法,研究全省森林資源的分布結構、發展趨勢,總結四川幾十年來森林資源的動態演變規律。該項目獲得四川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沒有前面扎實積累的數據基礎,也不會有這個項目概念的產生。”張文說。
“要想在科研上有所作為,前期的鋪墊——扎實地埋頭苦干,至關重要。”2013年,以1979年到2012年的全省10098個監測樣地的連續觀測數據為基礎,結合2012年建成的全省林地一張圖,張文團隊的課題“區域林業碳匯/源計量體系開發及應用與研究”對全省碳儲量和碳演變進行核算研究,大大提高了碳匯的計量精度和可靠性。該項目獲得四川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調查得到的一手資料積少成多,匯集成龐大的數據。把背后的規律發掘出來,就是科研工作。我們科技工作者,就是要認識到這些數據的科學價值,找到挖掘和提升的方向,對推動林草行業的進步發揮應有的作用。”張文說。
向“新”發力,逐“綠”而行。“要培養年輕科技工作者主動研究的精神。”張文已是行業知名專家,除了參加各類專題會議向年輕林草人傳授專業知識和經驗,他還積極指導各課題小組的科研工作,與年輕同志一道深入林區開展調研。他笑著說:“我還要和年輕人一起為四川林草的高質量發展出謀劃策咧!”(余萌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