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中國城市軌道交通技術出海為何當其時?
從越南河內輕軌2號線到湖南出口墨西哥鉸接式輕軌列車,近年來,中國城市軌道交通技術吸引了海內外多方目光。
中國城市軌道交通技術為何能夠出海?有哪些“先行者”?中國城市軌道交通技術出海為何正當時?近日,針對這些問題,重慶市軌道交通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總工程師吳天、林同棪國際(中國)副總裁兼總工程師陳曉虎接受了中新社“東西問”專訪。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中國城市軌道交通技術出海,有哪些“先行者”?
吳天:截至2023年12月31日,中國共有55個城市開通運營城市軌道交通線路306條,運營里程超過1萬公里。龐大的市場,促進了中國城市軌道交通技術的快速發展,許多技術及產品陸續出海。
例如,中車株機已向歐洲、非洲和東南亞出口城軌車輛;中車青島四方已向巴西、斯里蘭卡運送城軌車輛和內燃動車等。
重慶是中國第一個發展跨座式單軌(以下簡稱“單軌”)系統的城市。利用重慶單軌品牌、技術、管理的優勢,重慶企業與央企合作,共同參與越南河內、巴西圣保羅、印尼萬隆、埃及開羅、泰國普吉島、菲律賓宿務等海外項目的單軌推廣和投標。
陳曉虎:近年來,中國城市軌道交通技術憑借著標準和產品等方面的綜合實力優勢,尤其是北京、深圳、上海等地的城市軌道交通企業成功走向海外,成為“中國標準”和“中國制造”的一張名片。
越南河內輕軌2號線是越南首條城市輕軌,也是中越兩國共建“一帶一路”的標志性項目。該線路從設計、施工、驗收到移交運營,全面采用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工程標準。
林同棪國際(中國)公司也在東南亞、非洲等地開拓市場,一些城市軌道交通項目正穩步推進。
中新社記者:中國城市軌道交通技術有哪些優勢和獨到之處?為什么?
吳天:目前,中國城市軌道交通不僅產業規模、產品種類、技術先進程度等處于全球前列地位,在安全性、可靠性、經濟性、適用性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成就。
這些成就的背后,離不開中國城市軌道交通行業的長期投入和不懈努力,以及眾多科研機構和企業的積極參與和貢獻。
例如,重慶在加快城市軌道交通發展的同時,支持和培育數十家本地企業參與了軌道交通項目,牽頭建立了技術研發、規劃設計、車輛及系統設備制造集成、工程施工、運維管理等結構完整的軌道產業鏈,該產業鏈是全球規模最大的跨座式單軌產業鏈。
陳曉虎:從平原到山地,從荒漠到凍土,復雜的地理環境使得中國城市軌道交通的建設有著豐富的施工經驗和高效的建設團隊。
或是“逼上梁山”(受限于地形、技術等條件,不得不取得突破)開創單軌技術;或是“順勢而為”讓軌道穿樓而過,“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的堅韌精神,令中國工程師們一次次將不可能變為可能,并為全球同行積累了寶貴經驗。
中新社記者:在城市軌道交通技術出海的過程中,有何困難與挑戰?
吳天:中國城市軌道交通技術出海仍面臨一些困難和挑戰。
首先,國際市場的競爭日益激烈。歐洲、日本、韓國等國家和地區在相關技術、品牌、經驗等方面,均有不俗成就,我們共同參與市場競爭。
其次,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軌道交通建設標準及規范存在差異。在適應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標準與規范的過程中,需要進行大量的技術調整和適應工作;需要了解當地的文化、法律、政策等。
此外,國際城市軌道交通項目的融資和投資也是一大難題。由于項目規模龐大、投資回報周期長等特點,往往需要借助國際金融機構或政府間的合作來籌集資金。然而,國際金融市場的不穩定和政治風險等因素都可能影響項目的融資和投資。
陳曉虎:首先,國際合作中的不確定性因素增加。例如保護主義的抬頭,為全球合作帶來了消極影響,同時也使得市場環境在一定程度上惡化。
其次,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標準與規范可能存在差異,需要針對不同國家、不同的需求對產品進行調整或改進,甚至重新設計,以符合當地的標準和需求。
同時,由于不同地區的文化差異和語言文化障礙,也可能會給中國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帶來困擾。這需要我們加強跨文化溝通能力,了解不同地區的文化習俗,加強與當地政府和企業的溝通及合作。
此外,還存在諸如外匯結算、人才儲備、項目管理等方面的問題,需要不斷探索和積累經驗。
中新社記者:中國城市軌道交通技術出海為何正當時?有何建議?
吳天:經過多年的快速發展,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已經積累了豐富的建設經驗、龐大的產業規模、持續的創新能力。同時,全球范圍內對高效、便捷、環保的軌道交通需求的持續增長,也為中國城市軌道交通技術出海提供了良好機遇。
我們觀察到,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有意建設中低運量的軌道交通,尤其是跨座式單軌交通制式頗受青睞。近年來,印度、巴西、泰國等國家先后開通了跨座式單軌線路,埃及、墨西哥、巴拿馬等國家也有跨座式單軌線路在建。
為幫助中國城市軌道交通技術出海,我有如下建議:一是需加強技術創新和研發,提升核心競爭力;二是需加強與國際軌道交通組織的合作,參與國際標準的制定和修訂;三是需加強與金融機構合作,探索多元化的融資渠道和模式,為國際軌道交通項目提供穩定的資金支持。
陳曉虎: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在國內市場上經過多年發展和實踐,已經相當成熟和可靠,擁有完善的技術體系和豐富的實踐經驗,也已躋身國際先進水平之列。
同時,中國政府也積極支持城市軌道交通技術企業出海,通過政策支持、國際合作等方式,助力企業拓展海外市場。中國城市軌道交通技術出海,可謂正當其時。
如果從行業角度看,可優先考慮技術出海,首先將先進技術引入當地,之后逐步在當地建立相關產業,進而形成整個軌道系統的出海。
而從企業角度看,開始仍需投入大量技術與人力,在輸出技術的同時,培養當地相關專業人才,后續再逐步將運管交接給當地人員,企業則主要從事項目管理、決策工作,致力于新技術研發及新市場開拓。
此外,在出海過程中,應加強語言文化學習,加強與當地政企的溝通交流。從根本上講,能讓當地民眾真切地體會到城市軌道交通帶來的便捷與舒適,才能真正讓中國城市軌道交通技術和項目更好“走出去”。(中新網張旭)
受訪者簡介:
吳天:重慶市軌道交通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總工程師,從事軌道交通設計和科研工作20余年,主持完成重慶軌道交通1號線、3號線、6號線、環線等10多項工程設計,主編軌道專業專著4本,多次榮獲菲迪克國際工程獎、省部級勘察設計獎、科技進步獎。
陳曉虎:重慶市工程勘察設計大師,林同棪國際(中國)副總裁兼總工程師。畢業于清華大學、美國馬里蘭大學,獲工學博士學位,榮獲美國艾森豪威爾獎等,主編國內外專著3本,主持科研項目10余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