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出圈 這屆年輕人春節看打鐵花跳英歌舞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今年春節,大家都有些什么新氣象、新變化?
2月19日,小紅書發布《2024小紅書春節煙火氣生活報告》,“上新”“煙火氣”成為過年生活關鍵詞。
90后、95后接過“過年主理人”的接力棒,上新“龍年龍氣年夜飯”;回家“爆改”爸媽和爺爺奶奶,為更新新氣象做一次努力;英歌舞、打鐵花、嬉魚燈、舞龍舞獅等傳統文化煥新出圈,參與和分享讓傳統文化更新活化,融入生活;拜年文案、財神壁紙和全家福拍照靈感成“新過年三件套”,蘊含每一個普通人對擁抱“生活上新”的愿望與期待。
新一屆主理人“上新”年貨
龍年的年夜飯,首要即是有“龍”特色。今年,部分90后和95后成為過年主理人,在他們的“掌勺”下,年味兒在保留傳統同時,也更加新奇有趣。
數據顯示,春節期間,小紅書上“年夜飯”相關筆記發布總數近500萬篇,同比去年增長了140%。“龍里龍氣年夜飯”的話題閱讀量超過1億,砂糖橘、黃瓜片擺成的龍造型拼盤,龍形狀的松鼠鱖魚,芝麻菠菜龍……社交平臺上掀起了一股“龍味大賞”風。
博主、全職媽媽@豆包媽媽小珊提前3個月就開始構思起了“龍年剪紙切片餅干”。
看似只是紅、白兩色的傳統面團原料,但要想讓餅干呈現出剪紙圖案,其制作過程絕不簡單。博主先用制圖軟件對龍形剪紙圖案中的每一個元素進行大小和位置的精確計算,光是圍繞龍形就拆解出110多塊素材。這意味著每個小小的圖案單元,都需要制作成單獨的“面條”形狀,最后再進行組裝、切片。從制圖、做面團、切分、制作全流程跑下來,需要5天時間。
“龍是所有中國人的文化自信,做龍剪紙餅干也是對女兒的言傳身教。”過年期間,制作餅干的視頻在小紅書發布后,獲得了超12萬點贊、超260萬次播放,網友笑稱@豆包媽媽小珊為“餅干界院士”。
《報告》顯示,今年春節,拜年文案、財神壁紙、全家福拍照靈感成為備受歡迎的“新過年三件套”。超過3500萬人在搜“拜年文案”,送出自己真摯的祝福;接近1500萬人在搜“財神壁紙”,換手機屏保,滿足祈福儀式感;搜“全家福”的人數超過500萬人,一家人聚在一起,讓全家福拍得更有儀式感。
今年新春,時尚博主@HELLO我是沱沱,和媽媽一起翻拍了小時候的過年照,從服飾到動作100%還原。“每張照片背后,雖然是普通的家庭故事,但總有一種懷舊的溫馨感。”
用“爆改”去更新一次生活
春節期間,“爆改”在成為出圈“新年景”。數據顯示,從大年三十到初七,“爆改”相關筆記發布量近100萬篇,“爆改妝容”“爆改爸媽、爺爺奶奶”“爆改新中式”“爆改各地省服”關注度居高不下,作品也層出不窮。
時尚博主、90后海南小伙@龍龍不時尚,長期以來聚焦少數民族服飾、非遺文化和鄉村創作。這次春節回鄉,他決定給自己年過八旬的奶奶完成一次時尚主題新春“爆改”。
在服飾的選擇上,他避開了傳統的大紅色喜慶服飾,選擇了上衣新中式加國風褲子褲裙的組合。“奶奶常年干農活臉上曬得黝黑,堆滿了皺紋,我不想破壞這種歲月的質感,沒用啥化妝品,只稍微涂了點口紅。”就在老家的田間,他開始了“爆改”大片拍攝。
“我們希望讓大家看到各地省服不同的可能性。”博主@Soooso等4個00后,選擇在春節期間“爆改”自己的家鄉省服。湖南、東北、浙江滬……從設計手稿開始,到服裝成衣制作,他們在一周內完成了約40次的迭代,視頻發布后吸引了超過80萬網友的圍觀。
煙火氣生活滿溢傳統之美
春節期間,小紅書旅游類相關筆記,同比去年增長近70%。雍和宮、景德鎮、地壇、迪士尼、環球影城成為春節期間最受歡迎的前5大景點。
其中,大量傳統非遺活動出圈。《報告》顯示,嬉魚燈筆記發布量增加2倍,逛廟會筆記發布量增長2倍,英歌舞筆記發布量增長7倍,打鐵花筆記發布量增長14倍,舞龍舞獅筆記發布量增加19倍。
90后設計師@張大強的白日夢,把漢字“活字印刷術”背到上海街頭。他打造了一個重達60斤的巨型裝置:把新年祝福設計成一個個獨立的盒子,像盲盒抽屜一樣,路人可以隨機抽取并印刷。
“每個潮汕小孩都有一個英歌夢”,博主、潮汕女孩@予小凱_提前兩個月返鄉學習英歌舞,并成功被選入當地春節英歌舞表演隊伍,成為72人隊伍里唯一一個女孩。@予小凱_說:“這是我離家鄉文化最近的一次,文化會傳承下去,也會用更包容的方式鼓勵著我們。”
春節里,廣東普寧、湖南瀏陽、安徽瞻淇、北京地壇、南京珍珠泉、廣東江門等地,成為網友們“種草”“打卡”傳統年俗的首選目的地。
文/記者 陳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