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進入兩會時間 出席市政協十六屆二次會議的委員報到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出席市政協十六屆二次會議的委員陸續抵達駐地報到 攝影 李冬 魏麟瀟
肩負著全市人民的殷切期望與重托,滿懷著參政議政的熱忱與熱情。1月30日,出席市政協十六屆二次會議的委員陸續抵達駐地報到,成都正式進入2024兩會時間。在接下來的4天時間里,市十八屆人大代表和十六屆市政協委員將圍繞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高效能治理等議題,以及大會各項議程積極履職、建言獻策,共商發展大計。
昨日,政協委員報到現場秩序井然,委員們在工作人員的指引下,依次辦理簽到,領取會議資料等相關手續。他們精心準備的提案,飽含著對成都高質量發展的關切,對改善民生的美好愿景。
關鍵詞:高質量發展
“高質量發展”是不少委員關注的熱點。今年,市政協委員王禮全十分關注國企如何創新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相關內容。“進入如今這樣一個快車道的時代,需要國企在發展過程中注重質量與本質,讓企業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王禮全建議,國企發展需要從技能人才培訓、信息化支撐、高效能治理及建立客戶導向型體系等方面著力,如此一來,才能讓國企發展始終圍繞民生、關注民生,從而提升國企發展的活力。
“我關注科技成果轉化和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市政協委員楊寒朔說,近年來,成都對科技成果轉化已經有很大的進展,但還要在細節和政策落實方面下功夫,比如在人才方面,如何吸引更多的高技術人才,生物醫藥產業的融資難題,各區之間如何實現協調發展。楊寒朔認為,成都如果能在人才引進、政策落地等方面,超常推動,便可實現彎道超車。
“聚焦‘四大結構’優化調整,我今年特別關注‘雙碳’的話題。”市政協常委皮建軍表示,當前,一個名為“全生命周期零碳建筑”的項目正加快在成都落地,該項目將會采用新的科技技術、產品、工藝等,讓“成都造”的一些減碳、降碳的產品有展示的平臺,為成都的碳達峰、碳中和以及產業的轉型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關鍵詞:民生福祉
民生,今年依然是委員關注關切的話題。在市政協委員楊敏看來,一些大一新生學業跟不上,退學、休學的情況越來越多,這與高中跟大學的課程銜接脫節有很大關系。他這次帶來的提案就與此有關,“要加強高中與大學的銜接,讓學生和家長更好地了解大學的專業設置,了解大學生活的各種生活安排,消除在報考志愿時的盲目性,也消除‘高考后就可以徹底放松下來’的不正確觀念。”楊敏說,加強銜接后,在專業選擇上會更趨理性,可以在初高中階段就樹立一種長遠的目標,做好長遠的規劃。
作為基層衛生服務人員,市政協委員楊梅今年帶來的是關于全科醫生的提案。“基層的醫療改革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是基層醫療的全科醫生制度發展得相對較晚。”楊梅告訴記者,因為時間不長,所以大家對全科醫生的了解不深入,甚至還有一些誤解,比如簽約全科醫生,就以為是要上門打針輸液。她認為,如今基層醫療已經從過去的以疾病為中心,轉化成以人為中心,進入健康管理的階段。社區衛生服務也不同于醫院,只有居民毫無保留地對全科醫生說出他的家族疾病史、既往病史和生活方式,家庭醫生才能給予一個科學的指導。她呼吁,要對社區居民做好全科醫生的宣傳,同時要以簽約服務來引導市民對全科醫生足夠信任,不斷賦能居民的醫療健康和福利保障。
經過過去一年時間的學習與總結,市政協委員張志敏帶來的提案不再限于自己所從事的教育領域。“這次我除了關注教育以外,同時我也很關心經濟發展、社區治理以及養老方面的話題。”張志敏表示,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始終是要關注民生話題,要收集市民所關注的問題,讓人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不斷上升。
關鍵詞:高效能治理
“目前,地下車庫還沒有國家相關空氣質量標準,可能主要原因是人停留時間較短,對人傷害不大。但有的大型地下車庫,工作人員長期在車庫工作,如果空氣質量差,會傷害身體健康。”市政協委員龔顯春認為,應加強對地下車庫空氣質量監管,建議成都率先立法,對地下車庫空氣質量設立質量標準,規范地下車庫空氣質量管理,同時對地下車庫加強環保督察,結合對物業公司考評,將地下車庫空氣質量列入考評指標。
“我這次關注的是城市有機更新和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的產業化問題。”市政協委員張萍將證件別在胸前說,對這次會議非常期待,希望能看到城市有機更新的配套措施出臺。
市政協常委彭怡嵐帶來與交通相關的提案。彭怡嵐說道,成都軌道交通集團與成都鐵路局應進一步優化乘客分流措施,克服高鐵和地鐵系統安檢互信“軟件”困難,繼續推行“市域鐵路公交化”,便利群眾出行。(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 李霞 魏捷儀 劉魯 王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