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熱議——
高質量推進國家公園建設(人民政協新實踐)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為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中國正加快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逐步把自然生態系統最重要、自然景觀最獨特、自然遺產最精華、生物多樣性最富集的區域納入國家公園體系。
為高質量推進國家公園建設,幾位全國政協委員結合工作實際談了體會和建議。
——編 者
完善體制機制,以生態文明理念引領國家公園建設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樊杰委員:
建立國家公園體制,是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一項重大制度創新。以生態文明理念引領國家公園建設,完善國家公園體制機制,是把國家公園打造成為我國生態文明一張亮麗名片的重要保障。建議:
進一步完善國家公園管理體制。我國陸域邊境區域具有森林生態系統和冰山自然景觀,與鄰國開展共建自然保護地體系的合作,是中國為全球人類生態文明建設貢獻力量的重要實踐。此外,我國國家公園是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民族文化同自然景觀相融合的建設模式,如何將文化傳承、保護和宣傳融入自然景觀的背景,對國家公園管理體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國國家公園管理體制應適應國內和國際、自然和文化等多重要求。
積極探索以國家公園為空間載體支撐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我國欠發達地區是國家公園主要分布區,國家公園成為欠發達地區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重要空間載體。首先,要運用好國家公園特許經營制度,調動當地群眾和地方政府參與建設國家公園的積極性,形成保護和發展的良性互動。其次,國家公園建設應在欠發達地區高質量發展中承擔新動能、新賽道和新增長極的功能,這就意味著,欠發達地區區域經濟要以國家公園牽引的產業鏈作為重要的支柱產業,借助國家公園培育當地特色優勢產業的區域品牌。建議完善國家公園規劃體制和實施管理機制,從全域統籌中謀劃國家公園建設,從長遠角度改革和完善體制機制。
民革青海省委主委劉同德委員:
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是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設的重大創新,是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美麗中國的主戰場。建議:
強化法治保障。加快自然保護地法、國家公園法等法律立法進程,修訂自然保護區條例,完善各類國家級自然公園條例,分類制定和完善生態管護公益崗位、特許經營、自然教育、科研科普、志愿者管理、國際合作交流等管理辦法,形成以自然保護地法、國家公園法為主體,自然保護區條例、各類國家級自然公園條例為輔助,以各類管理辦法為支撐的自然保護地法律制度規范體系。
建設國家公園示范省。加強自然生態系統、自然遺址、自然景觀和生物多樣性的原真性、完整性、系統性保護,加快編制青藏高原國家公園群建設總體規劃,科學規劃、統籌推進三江源、祁連山、青海湖、昆侖山等國家公園的建設和創建,推動建立跨區域協作共建機制,提升國家公園現代化治理能力,高標準建設青藏高原國家公園群,著力打造具有高原特色和國家代表性的自然保護地典范。
優化政策制度體系。制定地方自然保護地標準規范、自然保護地一般控制區經營項目特許經營管理辦法,完善落實林(草)長制和河(湖)長制,推動建立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創新探索綠色發展、林草濕碳匯、野生動物傷害補償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體制機制,健全和落實自然保護地監管制度體系,逐步形成生態保護、民生改善、綠色發展相統一的政策體系。
多措并舉,促進區域自然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副所長陳槐委員:
近年來,各地大力推動國家公園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在制度建設、科技支撐、價值核算、產業培育等方面積累了經驗。未來,推動國家公園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還要從多方面持續發力。建議:
持續加強國家公園建設的科技支撐。近年來,國家公園管理部門及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充分運用科技手段對生態資源進行摸底建檔。例如,武夷山國家公園通過開展航空攝影和森林資源二類調查,全面摸清了武夷山的自然資源現狀,形成了國家公園自然資源“一張圖”。但一些原有技術手段不能滿足價值轉化和實現的支撐需要,下一步應持續加強科技力量攻堅建設,滿足相關資源調查和其他現實需要。
全面推行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核算和考核引導。以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核算為切入點,形成一系列生態產品價值核算以及交易制度體系。用科學數據體現國家公園的生態服務價值,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
解決制約發展的人才問題。三江源國家公園積極探索并建立特許經營機制,通過保護地管理部門與原住民和外部機構合作,建立了共建共享的生態旅游模式。但目前,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和實現需要的產品開發、服務提供、過程管理和效益評估等方面的人才總體上欠缺,相關產業體系不完善。應加大人才培養力度,為國家公園持續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閔慶文委員:
我國的國家公園既是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功能保護的關鍵區域,又是開展科學研究、實施環境教育、傳承生態文化、發展生態旅游的重要基地。研究和實踐表明,推動國家公園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實現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科學轉化,既是國家公園建設的需要,也是保障原住居民生存與發展權益、促進區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需要。建議:
進一步健全國家公園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制度體系。在已有制度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國家公園生態產品的產權歸屬,規范生態產品的價值內涵與核算方法,搭建生態產品的交易平臺、增加激勵措施,為國家公園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提供良好的市場環境和有利的政策基礎。
增強促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多方參與機制和多元投入機制。國家公園建設和管理涉及政府、企業、居民等多方,應在強化國家支持的基礎上,進一步健全綠色信貸、生態資產抵押等綠色金融業務,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增強國家公園生態產品的融資能力和價值實現的資金自給能力。
重視保障當地居民利益,充分調動當地居民參與國家公園建設和生態保護的積極性。國家公園的基本屬性是全民公益性,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探索中,應通過完善特許經營制度、強化社區參與等方式,減少因國家公園建設對當地居民生產生活產生的影響,實現國家公園建設與區域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
提升管理水平,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海南省政協副主席劉艷玲委員:
我國國家公園體制建設已成為生態文明建設具有示范引領意義的標志性工程,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為進一步提升國家公園現代化管理水平,建議:
加快建立管理局、管理分局、保護站(點)和檢查哨卡網格化管理體系,同步健全完善巡護路網、監測監控、應急預警、保護標識等保護基礎設施。進一步細化明確國家公園管理機構與地方政府之間的職責劃分和目標任務,進一步完善“園”“地”協調機制,推進國家公園自然資源資產統一管理和生態保護修復。
全面提升智慧化管理水平。加快推動國家公園管理數字化轉型,加強通信網絡、紅外相機、無人機、衛星遙感等高新技術和裝備應用,建設集生態評估、執法管理、社區共管、公共宣教、數據可視化、雨林管護、數字互動、導視導覽等業務功能于一體的國家公園智慧化管理平臺。
構建共建共享綠色發展新格局。著力創新經營管理體制,開展特許經營試點,優先選聘所在地居民擔任國家公園生態管護員,創造更多就業崗位,積極引導他們成為國家公園建設的保護者、參與者、受益者、傳承者。
北京國際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連玉明委員:
作為我國首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三江源國家公園頒布實施《三江源國家公園條例(試行)》,設立三江源生態法庭,探索構建國家公園生態公益司法保護協作機制,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在國家公園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國土空間用途管制、推動青藏高原生物多樣性保護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和卓著成效。由此可見,立法先行、法治引領是提升國家公園現代化管理水平的必由之路,是高水平推進國家公園建設的重要保障。建議:
積極推進國家公園法治進程,推動國家公園法盡快出臺,啟動《三江源國家公園條例(試行)》的修訂工作,對青海湖國家公園、祁連山國家公園、昆侖山國家公園,前瞻性地開展相關法律條例的立法調研和前期研究,為構建“一園一法”的國家公園立法實踐作出示范。在積極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的同時,加快制定與青藏高原國家公園群地方立法和保護實踐相適應的實施細則及配套政策,進一步提升三江源生態法庭、公益訴訟巡回檢察、生態公益司法保護協作機制的法治效能。
《 人民日報 》( 2023年12月14日 18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