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強脫貧群眾內生動力 四川因地制宜做實幫扶產業
人民網成都12月13日電 (記者朱虹)今日,在四川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推動新時代治蜀興川再上新臺階 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四川新篇章”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全省抓脫貧地區產業幫扶的成效成為了關注點。
對此,四川省鄉村振興局副局長鐘志榮介紹,過渡期以來,四川始終把抓好脫貧地區產業幫扶作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聚焦88個脫貧縣特別是50個國家和省定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突出特色做強品牌、著重補鏈促進發展、健全機制聯農帶農,不斷推動脫貧地區產業發展取得新成效。中央、省級銜接資金投入產業發展的比例逐年提高,今年中央銜接資金用于產業發展占比已達60.91%;2021—2022年,88個脫貧縣實施產業發展項目1.5萬個,每個脫貧縣基本形成了2—3個特色鮮明的幫扶主導產業;全省農村庭院利用率達68%,帶動農戶戶均增收800元左右,脫貧群眾通過產業發展不斷增加生產經營性收入,實現穩定增收的形勢持續向好。
下一步,四川將深入貫徹省委省政府《39個欠發達縣域托底性幫扶十條措施》,堅持把產業幫扶作為脫貧地區振興發展的重中之重來抓,持續用力、久久為功,不斷增強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內生發展動力。
一是突出“土特產”做優產業。推動脫貧群眾持續增收體系落地實施,做實“鞏固一批、提升一批、盤活一批、另起爐灶一批”幫扶產業,指導脫貧縣因地制宜、實事求是,選準產業發展方向,實現差異化發展。在“土”字上打好基礎,充分對接市場需求,深度開發鄉土資源,發展具有鄉土味道的幫扶產業;在“特”字上做實文章,依托資源稟賦,突出地域特點,著力打造能夠體現當地特色的產業品牌;在“產”字上謀求突破,做優一產、做強二產、做旺三產,增強脫貧地區發展動能。
二是聚焦“小切口”實現突破。學習運用浙江“千萬工程”經驗,聚焦鄉村產業發展,集中資源、加快突破,形成標志性成果,示范帶動整體工作提質增效。在15個脫貧縣探索推動特色優勢產業全鏈條發展,重點是探索構建縣域現代化農業生產、經營、服務體系,推動生產供應鏈、精深加工鏈、品牌價值鏈、市場銷售鏈“四鏈同構”;在15個脫貧縣探索推動農村三產融合發展,重點是探索形成集農業生產、農業觀光、鄉宿鄉食、鄉購鄉娛、鄉風民俗等為一體的農村三產融合發展新模式;在18個易地搬遷安置區開展易地搬遷后續扶持示范區創建,重點是聚焦搭建就業產業、基礎設施、公共服務、數字化建設等重點任務,探索建設和睦、和順、和諧、和美新型社區。
三是圍繞“促增收”強化支撐。增強幫扶產業聯農帶農實效,把聯農帶農機制建立情況作為產業項目入庫、產業項目實施、銜接資金支持的前置審查要件,切實讓脫貧群眾分享更多產業鏈增值收益;打響“天府鄉村”公益品牌,推動落實“天府鄉村全鏈條發展計劃”,暢通“十進”行動“線下銷”、電商“線上銷”、幫扶“定向銷”、東西協作“對口銷”、政府采購“支持銷”等渠道,不斷提升消費幫扶實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