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賓市興文縣:竹產業里做出大文章
“上山咯!”11月22日一早,宜賓市興文縣僰王山現代筍用林示范基地里,美川林業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吳文祥招呼10余位太安村村民上山給竹林松土。再過不到一個月,冬筍就要上市了,松土是為筍子萌發做準備。
今年,興文縣在僰王山鎮太安村啟動竹林流轉試點,110戶居民將5000余畝竹林交給美川林業專業合作社經營,村民既能拿到土地流轉后的承包費,也可以參與竹林養護,從中賺取勞務費。借助專業合作社的經營能力,通過專業化管理,原本因人力不足導致產量偏低的竹林,預計今年冬筍產量同比將增長20%以上。
2019年起,興文縣啟動竹林“擴面”計劃,到2021年,全縣竹林面積從37萬畝增長到52萬畝。2021年起,興文縣又提出竹林“增效”行動,借助專業經營、全產業鏈招商等方式,一方面提高竹產品的產量,另一方面延長竹產品加工鏈,在提高產品附加值的同時帶動更多居民增收致富。到2022年,興文縣實現竹產業綜合產值60.42億元,人均增加收入3800元。
從“擴面”到“增效”,興文縣坐擁豐富的林竹資源,正抓住宜賓建設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發展先行區的重要機遇,推動竹產業高質量發展。
11月29日至30日,四川省竹產業高質量發展工作會議在興文縣召開,省直有關部門、省內20個市州和40個竹產業主產縣(市、區)林草主管部門主要負責同志,經營主體和科研院校代表等將齊聚一堂,現場考察興文縣的竹產業發展情況,交流竹產業發展及竹林風景線建設經驗。
擴面 從37萬畝到52萬畝,增加的不僅是竹林
“竹產業的根本在竹林。”興文縣林業和竹產業發展服務中心副主任周永潮說,過去興文縣的竹林面積在37萬畝左右,經過測算,這個數量和未來竹產品的市場需求之間存在不小的差距,想要提高收益,首先要擴大竹林面積。
“擴面”是全方位的。興文縣林業和竹產業發展服務中心高級工程師鄧勛強介紹,興文縣一方面通過“縣級干部下鄉宣講、鄉鎮干部入村宣傳、村社干部入戶動員”的方式,動員群眾擴大種植面積,另一方面將竹產業發展與油沙坡、石漠化整治相結合,組織鄉土專家和業務骨干成立“專家服務團”,搭建交流服務平臺,解決栽種、育活等技術困難。
“增加的不僅僅是竹林。”周永潮介紹,考慮到各地的水土條件和人員分布,興文縣因地制宜調整竹林品種,推廣林下多元種養。為此,成立全省首家縣級竹產業研究平臺(興文方竹研究院),與中國林學會、浙江農林大學、四川省林業科學研究院、宜賓林竹產業研究院合作,在林竹產業科技創新、林竹產業項目示范、林竹品牌建設和人才培養與交流等方面開展合作。
竹林擴面,重點是資金支持,僅靠鄉鎮難以支撐竹林擴面的資金需求。為此,興文縣從2019年起強化涉農、涉林項目資金統籌整合,投入1.3億元用于竹林增量擴面,同時結合撤并建制村暢通工程、旅游路產業路、金通工程、護林防火通道等項目建設,推進新壩水庫、芭茅溝水庫及其渠系工程建設,持續完善竹區小型水利設施。
截至目前,興文縣已完成新造竹15萬畝,竹林面積達52萬畝,位居全省前十,被評為四川省竹產業高質量發展縣。借助規模優勢,興文縣積極推進5個四季鮮筍基地建設,成功打造1個省級現代竹產業園區、7個省級現代竹產業示范基地。
增效 新技術+復合經營,竹林產量邁上新臺階
“一噸竹材價值不過四五百元,要想做強竹產業,必須要在提高經濟效益上做文章。”鄧勛強說,過去傳統竹產業勞動密集、經濟附加值低,興文翠竹成片,卻“變現”較少。
位于興文縣僰王山鎮的四川現代楠竹產業基地與浙江農林大學、四川省林業科學研究院、宜賓林竹產業研究院等科研院所深入合作,大力開展竹林豐產培育示范。在浙江農林大學桂仁意團隊的指導下,過去“種懶莊稼”的方式改為精細化管理。
“筍用林每畝只保留立竹140—160株,筍材兩用林保留立竹160—180株。弱小竹、病蟲害竹、六年以上的老竹都要砍去,老竹根竹蔸都要挖斷取走,還要用旋耕機松土,為新根新筍萌發留足空間。”興文縣國有林場副場長劉從彥講解道。
基地里的林業智慧化管理系統,實現了液體有機肥和水分管理的精準監測和自動補充,能保持土壤有機質含量大于3%,在連續干旱兩周以上或土壤相對含水量低于55%時及時進行灌溉,為新根新筍的發育提供保障。
通過竹林科學更新和撫育,基地產量收益提升明顯。“每畝竹林的竹材、竹筍產量實現大幅度提升。”鄧勛強介紹。
如果說技術賦能為竹林增收突破了潛力,那么復合經營則是利用技術優勢進一步助推竹林效益邁上新臺階。
四川現代楠竹產業基地內,更新后的竹林下,遮陽網連成一大片。“竹林去密騰出了空間,我們在里面仿野生種植竹蓀,烘干后每斤能賣到350元。我們還試種了皇簇菇,也很受歡迎,鮮菇每斤能賣到80多元。”該基地負責人張潤洪十分欣喜,“通過發展竹林復合經營,基地畝產值最高可達2萬元左右。”
未來搶抓“以竹代塑”機遇,打造區域公共品牌
11月27日,行走在興文縣創新竹日用品交易中心,琳瑯滿目的竹產品映入眼簾。除了常見的竹碗竹筷,竹子正在被加工成辦公用品、日用家居甚至是衣服面料,這里一共有上萬種竹制品。
“我們把竹產品精深加工分為竹代塑、竹食品、竹纖維和竹紙漿四類,分類進行產業延鏈補鏈強鏈。”興文縣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興文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帶隊赴浙江、福建等地開展竹產業專題招商活動,累計簽約竹加工項目30余個,總投資超140億元。
為吸引更多項目落地,興文縣正在做大園區平臺——投資4.43億元建成16萬余平方米的竹產業園,目前已入駐優質竹企業30余家。為服務好這些企業,興文縣先后設立中國林學會竹子分會竹日用品創新服務站,還加強與相關院校的合作,建設了全國竹原纖維研發中心,推廣竹類科技項目。
做大竹產品精深加工,更需要市場化的運作模式。周永潮介紹,抓住“以竹代塑”機遇,興文縣先是引進專業團隊與縣屬國有企業合資辦企業,又聘用專業的職業經理人管理,推動形成“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多方參與”的竹產業發展模式。
“在一批職業經理人的幫助下,興文縣整合各類竹產業資源,打造出‘興文竹品’區域公共品牌。”興文縣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整合資源全力推廣興文竹產品,全縣竹產品推廣率達65%。在此基礎上,興文縣還利用中國(興文)創新竹日用品峰會和全國高校創新竹日用品大賽等機會,掌握竹產品市場動態、回購知識產權,促進“產銷研”有機連接,逐步提升產品的影響力和話語權。今年還承辦了以竹代塑標準化工作推進會,主動參與全國標準的制定,為推動以竹代塑工作探索基層實踐。
興文縣相關負責人透露,下一步,興文縣還將以經開區竹產業園為載體,圍繞強鏈補鏈延鏈,著力引進一批規模大、示范效應好的林竹精深加工企業,進一步發揮示范引領作用。(裴林 何華曄)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