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800余名知名教育專家學者齊聚成都高新!
10月23日至24日,中國教育學會小學教育專業委員會2023年學術年會在成都高新區舉辦。
本次大會以“新時代小學育人方式創新與實踐”為主題,由中國教育學會小學教育專業委員會、教育部小學校長培訓中心、成都市教育局和成都高新區管委會主辦,成都高新區教育文化體育局承辦。
中國教育學會小學教育專業委員會學術年會 是全國小學教育領域規模最大、規格最高、學術性最強的學術年會之一,過往5屆會議分別在北京、天津、杭州、長沙、廣州舉辦,對推動當地教育高質量發展起到了良好效果。今年是該學術年會首次將舉辦地選擇在我國西部地區。
教育部、中國科學院、北京師范大學等10余名專家學者出席大會,北京、上海、浙江等30余個省市的800余名知名校長、教師代表參與其中,共謀新時代小學育人方式創新與實踐。
中國教育學會常務副會長、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原司長呂玉剛:小學教育是學校教育的起步階段,是國民教育體系的根基,要樹立科學的小學教育觀念,做好幼小銜接,健全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讓每名學生都能享有更高質量、更加公平的基礎教育。
教育部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心主任、北京師范大學原校長董奇:實現育人方式變革必須科學理解兒童腦智發育規律和學習規律,通過課堂學習、五育并舉、綜合實踐等途徑,促進學生身心健康、高效學習和優勢潛能發展,最終實現育人方式變革,促進學生健康發展。
全國政協委員、教育部咨詢委員會委員王渝生:教育是科學,是培養人才的科學,要按照教育本身的規律和受教育者身心發育的規律辦事,在實踐中發現人才、在活動中培育人才、在事業中凝聚人才。
國家督學、教育部教指委副主任委員、中國教育學會小學教育專委會理事長李烈:作為小學教育工作者,要適應改革的要求,站在教育的專業角度,思考學校育人方式的變革與創新,綜合小學教育的實踐特點和基本屬性。
北京教育學院教授季蘋:教育者應該讓學生看到自身生生不息的能力,要在“以健全人格為核心的能力結構”的培養中發展學生生生不息的能力。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鮑傳友:建立中小學校黨組織領導的校長負責制需要認識四個困境、界定好兩個主體權責、強化三個意識和完善四個機制。
除大會主會場之外,23日下午,還有4場平行分論壇分別在四川省成都高新實驗小學、成都墨池書院小學、成都金蘋果公學、成都師范附屬小學舉行。
論壇圍繞“學校管理的創新與實踐、課程改革的創新與實踐、學與教方式變革的創新與實踐、家校社協同育人創新與實踐”4個主題展開深入討論。
“本次年會不僅在形式上豐富多樣,在內容方面也很充實,既有政策引領,也有學理思考,既有現實推進,又有案例分享,擁有很強的學術性和良好有效的互動交流,立足當下,更著眼未來。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毛亞慶
踔厲奮發 推動成都高新區教育高質量發展
目前,成都高新區擁有學校212所,學生17萬余人,教師2萬余人。義務教育質量在2022年四川省監測中各項指標全省第一,基礎教育社會公眾滿意度測評得分連續兩年全市第一,入圍全國首批“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先行創建區”。
教育部小學校長培訓中心常務副主任、北京師范大學校長培訓學院院長陳鎖明表示:兩天的年會讓來自全國各地的教育同仁充分感受到了成都高新區的發展活力和無限潛力,特別是教育事業的可喜成績。下一步,我們將同成都高新區在校地合作、卓越校長與教師培養、腦智與學習科學研究等方面開展深度合作,助力成都高新區教育高質量發展。
來源:成都高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