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貓國家公園成都片區:繪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畫卷
大熊貓國家公園作為第一批國家公園,保護成效顯著,公園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完整性得到有效保護,旗艦物種種群數量得到恢復,已成為向世界展示中國自然和文化之美的亮麗名片。
在大熊貓國家公園成都片區1445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崇山峻嶺,森林蔥郁,所處區域分布有大熊貓、雪豹、川金絲猴、羚牛、紅豆杉、珙桐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近年來,成都堅持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科學完善本底資源調查與巡護監測,積極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創新建立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持續提升城市生物多樣性魅力,推動城市綠色發展。
科學完善本底資源調查與巡護監測
摸清家底讓本底資源了然于心,腳踏實地讓生態保護履職于行。自大熊貓國家公園2021年成立以來,大熊貓國家公園成都管理分局(簡稱“成都熊貓分局”)積極開展本底資源調查,持續摸清片區內生物多樣性本底。加強與國內外一流高校、科研院所深度合作,開展雪豹專項調查、自然資源專項調查、文化與旅游資源調查,為實施保護計劃、制定保護措施及開展科學研究、生態旅游、對外合作等提供基礎資料、發展方向及科學支撐。
巡護監測是大熊貓國家公園內最原始也是最有效的保護方式。從分散的自然保護區到成立大熊貓國家公園,成都片區共設4個片區管護總站和28個管護站,統一區域內日常巡護和專項巡護標準,劃定巡護樣線73條,每年開展各類巡護2000余次。
山水林田湖草是生態的基礎,大熊貓國家公園則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縮影,從本底調查到巡護監測,從了解資源到保護資源,只有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才能更好地保護大熊貓,守護“青山綠水”,更好地走生態文明發展道路。
積極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
生態文明建設非一人之責、一己之力。成都熊貓分局通過創新集體資源管理模式、創新生態價值轉化,讓周邊社區居民成為“參與者”“受益者”。
大熊貓繁衍生息的地方氣候適宜、草木繁盛、山清水秀、農副產品質量高。成都持續加強片區農副產品標準化管理、品牌化建設,片區內枇杷茶、“川熊貓”竹筍、青城雪芽、寶山古蜀紅茶等9個生態產品已首批獲得“大熊貓國家公園原生態產品”認證。
成都持續加強大熊貓國家公園入口社區建設,因地制宜發展生態產業。走進作為大熊貓國家公園規劃重點入口社區之一的彭州市龍門山鎮,由政府主導、村集體經濟入股、群眾自籌開發建設的熊貓香山景區開放當年就成為村民們增收致富的渠道。村民不僅收獲就地務工工資、土地租金、項目分紅,游客多了,自家種植的蔬菜、水果也成為暢銷品。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創新的發展模式陸續吸引多元文旅項目入駐,進一步帶動區域發展和農民增收。
森林康養、特色民宿、山地旅游,利用自然優勢發展特色產業,通過改革創新讓土地、勞動力、資產、自然風光等要素活起來,把綠水青山蘊含的生態產品價值轉化為金山銀山,讓綠水青山顏值更高、金山銀山成色更足。
創新建立生態保護補償機制
成都熊貓分局創新建立人獸沖突預警體系和野生動物損害補償機制,2022年起試點為區域內6萬余名居民購買1.3億元野生動物肇事補償保險,承保范圍覆蓋大熊貓國家公園周邊社區居民(含游客)人身、財產安全,并開展宣傳推廣活動,向社區居民講解理賠標準、報案流程、理賠申請資料及注意事項,累計向當地住戶及游客發放宣傳折頁1.2萬余份,截至目前,已完成大小賠付200余宗,實現了野生動物致害損失由政府投保和保險保障,全力保持野生動物保護與農業生產生活之間的平衡。
從生態美、產業興,到百姓富。大熊貓國家公園成都片區正在積極探索一條全民參與、共建共享、綠色生態的發展之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數據來源:大熊貓國家公園成都管理分局
《 人民日報 》( 2023年10月12日 11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