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壩加快建設川西北生態示范區 讓村美民富產業興
10月,阿壩大地秋意漸濃。沿國道248線從紅原向若爾蓋前行,公路兩旁是一望無際的草原,牛羊如珍珠般散落其間。沿途,寫有“濕地保護”“國家公園”“上游意識”等字樣的招牌格外醒目,讓人感到眼前的美景、清新的空氣,不單是大自然的饋贈,還是當地傾力保護的結果。
這是一方資源豐富的沃土:若爾蓋濕地、童話世界九寨溝、人間瑤池黃龍、達古冰川、大熊貓……無不給人以強烈的生態美感。
這是一片使命厚重的凈土:地處長江、黃河上游,是“中華水塔”的重要組成部分,有93種國家重點保護植物、142種重點保護動物,生態紅線超過總面積的47%……生態區位之獨特、生態功能之重要。
有句話道出阿壩的實際:最大的資源是生態,最大的責任是生態,最大的潛力也是生態。
行走阿壩,處處皆景。緊扣省委“建設川西北生態示范區”戰略定位,阿壩鎖定“一州兩區三家園”目標,加快建設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州、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早日建成生態美麗、和諧幸福、富裕小康家園。
筑牢本底 山青水綠
從海拔4500米的巴顏喀拉山走來,奔騰的黃河在若爾蓋縣畫出幾道弧線,溫柔地鋪展在草原。“這算是黃河平靜溫柔的一段了。”若爾蓋縣林草局副局長王澤光說,即便如此,經年累月的沖刷和高原氣候的影響,也讓阿壩州黃河干支流域部分岸線受到風水沙的侵蝕,影響著中下游整體生態功能和當地牧民的生產生活。
“高原的風改變不了,但針對吹來的沙、流失的土,通過加強生態建設是可以改變的。”阿壩州委主要領導說,作為黃河流經四川境內唯一區域,黃河干流在阿壩州蜿蜒174公里,守護黃河上游,阿壩州責無旁貸。
一年多時間,一道741公里長的生態防護帶在阿壩境內的黃河干流和支流岸邊筑起。這道綿延的防護帶由高山柳、云杉等易成活、能防風固沙固土的植物組成,眼下這些植物不少已成活、透綠。
堅持“生態立州”,阿壩州不斷厚植綠色生態優勢,扎實推進“七大保護行動”“七大治理工程”,突出抓好“若爾蓋山水工程”、黃河干支流域生態防護帶等工作,筑牢長江黃河上游生態屏障,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注重生態修復,一個做法被點贊。地震讓九寨溝景區內火花海受損嚴重,出水口堤壩崩塌,湖泊景觀消失。反復論證后,科研人員以震損鈣華、落石、糯米灰漿等生態材料,修復壩體、裂縫,防治了次生災害,恢復了湖泊景觀。
激發內生動力,一種意識在深化。大學畢業不久,澤讓當州加入了若爾蓋縣的黃河護河隊,“黃河邊上長大,守護它是責任。”阿壩縣賈洛鎮班瑪拉塘村的然尕姐和家人報名在漫澤塘濕地自然保護區工作,“保護生態就是在保護自己的家園,很有意義。”
強化外部約束,一些探索在進行。阿壩州制定了全國第一部濕地保護專門法規,與10余件生態保護地方性法規一起織密“法治化”保護網;九寨溝縣在全國率先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縣域經濟發展評價指標和領導干部考核內容……
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100%,國控、省控斷面水質達標率100%,林草覆蓋率達 84.99%,野生動植物保護率達95%……綠水青山的畫卷帶來和諧之美,更鋪筑向金山銀山轉換的生態之基。
逐綠而行 點綠成金
層林盡染,五彩斑斕,童話世界九寨溝迎來最美的季節。截至10月5日,九寨溝景區今年接待游客量已突破351萬人次。截至8月底,阿壩州九寨溝、黃龍、四姑娘山、達古冰川四大景區今年門票收入已突破10億元。
生態文旅產業的蓬勃發展,印證著阿壩經濟發展的法則: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阿壩加速布局“6+N”高原特色農牧業、“5+N”生態工業、“1+6”現代服務業,著力培育和發展綠色產業體系。
依托良好生態本底,阿壩緊扣大九寨、大熊貓、大長征等文旅品牌,育產業、建景區、暢通道、創品牌、優環境,形成“產業圍繞旅游轉、產品圍繞旅游造、結構圍繞旅游調”的全域旅游發展格局。
也有疑問。一個林地、草地、濕地占轄區面積91%以上的地方,如何推動經濟發展?發展空間會不會受限?
阿壩的回答是:高水平保護更能倒逼高質量發展。
工業更追求綠色低碳循環。“經過碳排查,更能知道如何減排、降耗。”立敦電子科技(阿壩州)有限公司專項主管唐微介紹,這家加工電極鋁箔的企業自年初起就全員培訓,讓員工了解公司的能源消耗和使用情況。公司去年還投用新的污水處理系統,污水經處理后可達到再利用標準。“雖然新系統提高了污水處理成本,但保護生態是‘硬杠子’。”
高原特色農牧業加速轉型升級。紅原縣安曲鎮奪龍村,成群的牦牛在圈舍外享受陽光和青草。“早上吃天然草,下午加餐玉米、大豆制成的精飼料,牦牛生長速度大幅提升。”在紅原縣草原畜牧業轉型升級綜合示范區內,紅原縣科學技術和農業畜牧局副局長郭發亮向記者細數飼草料儲備中心、牦牛標準化養殖基地的好處,“推動轉型升級,減輕草場壓力、加快出欄速度、提升牦牛品質,這是牧民主動減牛不減收入的秘訣。”
以綠為底,點綠成金的故事在阿壩頻頻上演。
家園振興 村美民富
近日,在汶川縣綿虒鎮綿豐村的櫻桃高效栽培示范園內,村民忙著修枝施肥,“甜櫻桃樹采摘完要施肥補充營養,來年才能結出更多好果子。”種植業加速發展,新的業態在萌生。“除了民宿,我們還打造了‘卡車之家’、豆腐體驗工坊等,促進農旅融合,提高村民收入。”綿虒鎮副鎮長楊隆帆說。
阿壩8.42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174個鄉鎮、1090個行政村、64個社區點綴其間。如何立足自身實際,寫好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阿壩從容作答:積極探索生態美麗、和諧幸福、富裕小康“三家園”建設的鄉村振興路徑。
讓農業興起來。有著“中國雪梨之鄉”美譽的金川縣,目前全縣雪梨產業已達到110余萬株的成林規模,雪梨年產量達3萬噸,實現年產值1.2億元。阿壩州的水果大縣茂縣也是成渝地區重要的“果盤子”。去年,茂縣僅李子總產量近10.2萬噸,總產值超11億元。
讓農民富起來。抓住川青鐵路過境設站的機遇,距黃龍景區僅半小時車程的松潘縣川主寺鎮元壩子村正謀劃一盤大棋——引入業主投資4.2億元打造“夢回松州·遇見松潘”項目。“我準備開個藏家樂做地道藏餐。”村民尚幾鄧增結束了在外打零工的日子,準備回鄉大干一場。“算上保底、分紅等,全村村民每年估計有180萬元的固定收益。”該村黨支部書記萬生足喜不自禁。
讓鄉村美起來。實現“布局美”,阿壩依托特色產業、區位優勢、生態資源、群眾意愿,科學編制村莊規劃,全面提升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公共服務;圍繞“環境美”,阿壩大力推進“美麗四川·宜居鄉村”建設,抓好“污水、垃圾、廁所”三大革命,形成“一村一韻、一步一景”的靚麗風景線。
村美、民富、產業興,8.42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建設川西北生態示范區的目標正在一步步實現。(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董世梅徐中成 蔣君芳 杜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