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大運會 彰顯體教融合探索成果
在成都雙流體育中心體育場的賽道上奔跑,來自清華大學的夏雨雨咬緊牙關。10000米的距離,要圍繞田徑場持續奔跑25圈。最后一圈,她邁開大步,加速實現反超。當成都大運會田徑女子10000米項目的金牌掛在胸前,夏雨雨激動地說:“感謝我的母校。”
這一幕,讓人感慨萬千。2005年,同樣來自清華大學的胡凱,勇奪伊茲密爾大運會田徑男子100米冠軍,為中國高校體育的發展掀開嶄新一頁。如今,高校體育在各地蓬勃發展,這片土壤漸漸結出碩果。
“學訓兼顧”更加普遍
競技場上奮勇爭先,回到課堂不落人后
左手握弓、右手搭箭、瞄準撒放,離弦之箭飛向靶心。在成都大運會射箭賽場,第一次參加世界大賽的杜美余攜手兩名隊友,為中國大學生射箭隊首次奪得大運會復合弓男子團體冠軍。
在隊里,大家都稱呼杜美余為“杜博士”。這名來自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的大四學生,已經獲得智能建造方向直博資格。在杜美余看來,學習與訓練是可以兼顧的。“我會根據不同階段任務,安排好訓練和學習的時間,設立目標和規劃,一步步穩扎穩打。”
像杜美余這樣“學訓雙優”的運動員,如今在校園里越來越多。競技場上,他們充分展示運動實力;回到課堂,專業課學習也不落人后。他們證明了學訓之間可以相輔相成、共同提高。
來自西南大學的網球運動員郭涵煜,本科時期學習的運動解剖學課程讓她更了解身體的肌肉構造,更清楚每個訓練的目的與預期效果。攻讀碩士學位期間,郭涵煜還兼修了心理學課程。“得益于校園生活,我的思維方式、溝通技巧都有了很大進步,比賽中遇到困難也懂得如何調整和應對。”
成都體育學院校長潘小非表示,高校可以發揮自己的優勢,調動多學科的專業技術人員去支撐高水平競賽訓練;同時,將競技后備人才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從制度層面上解決高水平運動員的綜合培養問題。“從成都大運會參賽的這批運動員身上,展現了高校堅定不移推進體教融合的成果。”
“以體育人”深入人心
大力促進全面發展,成才路徑更加多元
在成都大運會賽場,中國大學生男排隊員胡朕卓很受關注。當初,他曾放棄直接進入專業隊的機會,而選擇走“學校路線”。在北京景山學校完成初中學業后,胡朕卓參加中考升入同校高中,且未占用體育特長生名額。2021年高考,他通過高水平運動員招生被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錄取。
作為一名本科生,胡朕卓除了每周在清華校隊訓練4至5次外,還會利用寒暑假、節假日跟著北京男排訓練。2022年全國男排錦標賽,北京隊獲得亞軍,胡朕卓的表現給人們留下深刻印象。雖然已在專業賽事上嶄露頭角,但在他心中,學業依然重要,“我爭取本科畢業后能夠讀研究生,并盡可能多打比賽、提升自己。”
從校園賽場到職業賽場,是成才的眾多出口之一。為體育特長生創造更包容的成長環境,讓他們擁有更多元的發展路徑,是近年來高校體育呈現的可喜變化。通過體育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體教融合向縱深推進注入動力。
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副主席鐘秉樞坦言,立德樹人是學校體育的根本任務,體教融合也絕不僅僅是培養幾名專業運動員,“我們把學生參與運動、參加運動會視為塑造人的過程。他們大學畢業以后,會進入各行各業,也許會成為職業運動員,也許會從事他們心儀的工作。出路寬了,家長們也更愿意送孩子練體育。”
新一代青年運動員對未來規劃有著更寬廣的視野。在練體育背后,他們看到了生活的更多可能,努力尋找屬于自己的靶心。“走哪條路都會面臨壓力,但生活并非單選題。”來自清華大學的射擊運動員王澤儒說。
“帶動參與”效果顯著
榜樣力量不可小覷,激發更多運動熱情
來到成都大運會女籃比賽現場,中國女籃前隊長邵婷仿佛在賽場上看到了當初的自己。作為運動員,她參加過兩屆大運會,隨后進入國家隊,登上奧運會賽場,還曾在國外打球。即便如此,她在北京師范大學的學業從未中斷,并且獲得了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
“我是從校園培養出來的運動員,現在博士畢業了,回到母校帶女籃隊伍,盡自己所能幫助大學生球員更好地發展。”相比于競技成績,邵婷更欣喜地看到,本屆大運會籃球比賽受到觀眾喜愛。“最近幾年,越來越多高校組建了籃球隊,大學生籃球聯賽辦得如火如荼,這種熱情延續到大運會上。”
高校體育一方面想辦法錘煉精兵,成為帶動校園體育文化的“火車頭”;另一方面,普通學生的廣泛參與,營造了濃厚的校園體育氛圍,夯實了體育后備人才基礎。邵婷表示:“通過大運會,人們直觀感受到校園體育的魅力,借助運動員的榜樣力量,可以帶動和激勵更多人參與體育活動。”
從培養運動員到帶動更多年輕人參與體育活動,高校體育拓展出更廣闊的空間。成都大學體育館承擔本屆大運會20場排球比賽任務,盡管正值暑假,仍有很多學生前來加油。“成都大學校園排球賽辦了36屆,很多同學從看排球到打排球,感受到這項運動的快樂。”來自成都大學的志愿者龔佳說。
促進高校體育良性發展,要關注“大多數”。學生社團和校園賽事,成為帶動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兩大抓手。中國大學生射箭隊副領隊張波說,目前國內已有近200所高校開展射箭運動,每年全國大學生射箭比賽參賽高校有六七十所,參賽選手五六百人,“當普通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站上大運會領獎臺,榜樣的力量將是巨大的。”
(綜合本報記者鄭軼、范佳元、孫龍飛、厲衍飛、劉碩陽和人民網記者楊磊報道)
《 人民日報 》( 2023年08月06日 05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