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重新發現多類絕滅或行將絕滅物種 成都越冬水鳥種數增至75種
四川作為美麗中國建設先行區,正以筑牢長江黃河上游生態屏障為統領,圍繞協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
7月24日,四川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美麗四川”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主題為“保護生物多樣性 建設美麗四川”。會上,四川省林草局副局長王景弘、四川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付義強、成都市野保及防疫專委會秘書長巫嘉偉等,對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措施和成效進行了介紹。
四川已建成自然保護區165處 涵蓋3個類別8個類型
王景弘介紹,四川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全面建立。國家在四川布局了3個國家公園,其中,大熊貓國家公園獲得首批設立,若爾蓋國家公園獲批創建,貢嘎山國家公園已納入國家公園空間布局方案。
在自然保護區建設方面,四川林地面積3.81億畝,居全國第一位,森林、草原、濕地等生態資源分布超過全省面積70%,是全球36個生物多樣性保護熱點地區之一。目前,四川省已建成自然保護區165處,涵蓋3個類別8個類型。
在自然公園建設方面,四川省已建成各類自然公園320處,涵蓋風景名勝區等多種類型。
同時,四川生態系統多樣性保護修復全面推進。
在森林生態系統功能增強方面,四川全省林木覆蓋率達51.84%,森林覆蓋率達35.72%,森林蓄積量達到18.95億立方米。
在草原生態修復治理方面,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82.57%,超出全國平均水平30個百分點以上。
在濕地生態系統保護方面,建成國際重要濕地3處、濕地自然保護區32處,濕地公園從13處增至55處,濕地保護率提升至57%。
荒漠化治理成效顯著。較上一個監測周期,全省荒漠化面積減少99.31萬畝,沙化面積減少277.41萬畝,石漠化面積減少330.89萬畝。
野生脊椎動物1400余種
占全國總數的45%以上
四川物種多樣性豐富,現有野生脊椎動物1400余種,占全國總數45%以上,居全國第二位;有高等植物14470種,占全國總數的1/3以上。
王景弘介紹,大熊貓從瀕危降為易危,疏花水柏枝、豐都車前、光葉蕨等曾被國際國內認為絕滅或行將絕滅的物種在四川重新發現。
遷地保護卓有成效。持續開展大熊貓、林麝等人工圈養種群的繁育研究和野化放歸,持續推進崖柏、距瓣尾囊草等極小種群植物野外回歸,珙桐、連香樹、紅豆杉、攀枝花蘇鐵等物種遷地保護成效顯著。同時,四川省加強水青岡、毛葉山桐子、竹類等本土原生優質種質資源保存,目前已建成國家和省級林木種質資源庫20處。
“在法律保護方面,四川省制定、修訂一系列涉及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地方性法規,持續開展‘綠盾’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專項行動,扎實開展打擊野生動植物違法犯罪‘清風行動’等,全力維護野生動植物、微生物及其生境的安全。”王景弘表示,四川還組織開展外來入侵物種普查和風險評估,制定突發有害生物應急預案,持續推進有害生物除治攻堅行動,堅決遏制松材線蟲等外來有害生物蔓延態勢。
全球性瀕危物種四川山鷓鴣
較2003年增長一倍以上
“據最新調查評估結果顯示,四川山鷓鴣種群總數量約2053~2224只。與全國野生動物一調結果(約1000只)比較,四川山鷓鴣的種群數量增長了一倍以上。”四川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付義強介紹。
事實上,四川山鷓鴣因種群數量稀少和分布區狹窄,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全球性瀕危物種。根據2003年發布的全國第一次陸生野生動物調查結果顯示,四川山鷓鴣總數量僅約1000只。
1998年和1999年,四川省率先實施了“天然林保護工程”和“退耕還林工程”,四川山鷓鴣殘存的棲息地開始受到嚴格保護。此后,又在四川山鷓鴣集中分布地新建了一批自然保護區,四川山鷓鴣棲息地的保護網絡得到系統構建。
此外,由四川師范大學、四川大學等單位組成的國內聯合課題組,率先完成四川山鷓鴣及幾個近緣物種的全基因組測序,同時建立了針對性的四川山鷓鴣種群監測方法以及繁殖活動全自動監測系統;并針對人工林改造和廊道建設,建立了四川山鷓鴣棲息地修復技術。
“目前,四川山鷓鴣種群適宜棲息地總面積達到6018.3km2,增加1039.5km2,增幅達20.88%。”付義強表示,目前確認的四川山鷓鴣較本世紀初增加了5個新分布地,從根本上扭轉了四川山鷓鴣的種群下降趨勢。
2017年到2023年
成都越冬水鳥種數增加39種
成都市野保及防疫專委會秘書長巫嘉偉介紹,成都市從2017年到2023年已連續開展七輪越冬水鳥調查,記錄到的鳥類種數由2017年的36種增長到現在的75種,增加了39種;鳥類數量由2490只增長到89222只,翻了30多倍。其中,成都龍門山和龍泉山是猛禽遷徙的主要通道,2020年春秋兩季監測記錄到猛禽5255只,2022年監測記錄到猛禽15350只,約為先前的3倍。
“除了野外自然棲息地外,公眾志愿者也開始參與到城市綠地的觀鳥測評,2022年,成都組織志愿者對四川大學望江校區、錦城公園、白鷺灣濕地公園等40多個點位進行了鳥種、數量、干擾強度等測評。”巫嘉偉表示,近年來,由志愿者發現的灰胸藪鹛、褐胸噪鹛等罕見鳥種,都是成都市鳥類的新紀錄。今年,成都繼續開展第二輪公園城市觀鳥測評。
值得注意的是,近三年,成都接公眾反映,救護受傷受困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2000余只,其中2021年救護1082只、2022年救護908只、2023年上半年救護約400只。救護的動物包括草原雕、游隼等猛禽,成都還對4只救護后放歸的猛禽試點開展了衛星跟蹤,觀察其飛行軌跡和健康狀況。(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葉燕 呂佳羽)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