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亮精神火炬 弘揚科學家精神
王太益
孔新海
王世強
馮齊全
楊中甲
盧君梅
林濤
陳俊紅
柏軻
錢俊輝
在5月30日第七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到來之際,2023年廣安“最美科技工作者”名單揭曉,岳池縣農業技術推廣站站長王太益等10位科技工作者上榜。
2023年廣安“最美科技工作者”都是來自全市科技領域的優秀科技工作者典型,其中有面向經濟主戰場的企業科技創新人員,有守護人民生命健康的醫療戰線工作者,有以科教興國為己任的默默耕耘者……他們心懷家國、頑強拼搏,他們科技創新、厚植動能,他們嚴謹治學、甘為人梯,他們孜孜不倦、勤懇奉獻,以實際行動生動詮釋了“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的新時代科學家精神,展現了廣安科技工作者的良好精神風貌。
“最美科技工作者”是由中央宣傳部、中國科協等六部門聯合開展的學習宣傳活動,旨在全社會營造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濃厚氛圍。自2022年起,廣安市科協聯合市委宣傳部、市科技局等部門遴選廣安“最美科技工作者”,并開展宣講學習等活動。
王太益:
岳池農業的“百科全書”
王太益,中共黨員,高級農藝師,岳池縣農業技術推廣站站長。
35年來,王太益一直耕耘在岳池農業戰線上。他積極推進實施“三百”水稻高產優質科技示范工程、現代農業玉米產業發展等項目建設;他大力推廣“油菜綜合增產及病蟲防治”“丘陵區油菜高產良種及豐產栽培”等技術,多次獲得省、市表揚獎勵;他撰寫的《岳池縣發展現代農業存在的問題和對策》《對擴權強縣后岳池縣產業發展的定位思考》等論文,為岳池縣現代農業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意見建議;他長期為農技人員開展培訓,向專業合作社提供產業服務、產業扶持、政策咨詢等,推動了岳池縣產業帶頭人培育和產業基地建設,為全縣培養高素質農技人員隊伍作出了突出貢獻。王太益先后榮獲省市縣“農技推廣先進個人”、四川省“勞動模范”、廣安市“優秀共產黨員”、岳池縣“百名優秀人才”等榮譽稱號。
王世強:
玻璃上的榮光
王世強,中共黨員,四川廣安慧博玻璃工業有限公司車間主任,廣安市前鋒區總工會副主席(兼職)。
2008年,王世強受命組建公司模具車間,提出了“準備工作六到位”“人員科學五分工”“操作流程四規范”工作法,極大地縮短了模具更換和維護時間;2015年,公司成立了王世強勞模創新工作室,王世強帶領團隊相繼攻克了窯爐節能改造、玻璃瓶絲印等技術難題23項,并創新了玻璃瓶靜電噴涂、撥瓶裝置等11項新技術、新方法,獲得國家專利6項,其中2項為發明專利,公司先后榮獲“全國質量穩定合格產品”“全國消費者用戶滿意企業”“全國行業質量誠信示范企業”“四川省首批最具成長型中小企業100強”等11項殊榮。王世強本人榮獲“全國勞動模范”“前鋒十大杰出人才”等榮譽稱號;2021年當選為市第六次黨代會代表,2022年當選為省第十二次黨代會代表。
孔新海:
扎根廣安獻才智 潛心育人勇創新
孔新海,中共黨員,廣安職業技術學院新材料與化學工程學院副院長、博士、教授。
2013年6月,孔新海從西南石油大學博士畢業來到廣安職業技術學院工作,是學校首批引進的高層次人才。他積極組織申報省市級科技創新項目35項,獲資助金額100余萬元;他成功組織舉辦首屆廣安市服務產業發展創新技術論壇,搭建科技工作者交流平臺,服務產業發展;他聚焦廣安支柱產業,積極開展能源化工及工程管理領域科學研究;他主持四川省教育廳、四川石油天然氣發展研究中心等省級以上課題6項,在國內外期刊發表論文20余篇,出版學術專著1部,獲授權專利7項。他帶領團隊指導學生參加亞太地區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高校數學建模挑戰賽等比賽,累計獲獎近100項。孔新海先后榮獲“廣安市杰出人才”“廣安市優秀教師”和學校“優秀共產黨員”“最美教師”等榮譽稱號,202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馮齊全:
傾情教育事業 播撒科技種子
馮齊全,民盟盟員,中學高級物理教師,武勝縣沿口鎮小學退休教師。
“沒什么其他愛好,就喜歡翻閱科技創新方面的專業書籍,搞點小發明。”1978年,馮齊全先后任武勝縣鳴鐘初中、飛龍高中物理老師,1989年考調到沿口鎮小學擔任電教老師和科技輔導員,牽頭組建起科技創新老師團隊。2003年5月,他的學生陸松憑借制作的“水陸兩棲清掃船”,一舉奪得楊振寧博士倡議建立的“億利達青少年發明獎”,這僅是馮齊全培養的眾多“小發明家”之一;他從事科技教育37年,輔導學生撰寫科學論文、制作科創作品,榮獲國家級和省級獎項100余件。2013年,馮齊全退而不休,在武勝縣鳴鐘鎮中華村建起“全誠科技”展覽館,收藏的上百件科創作品免費開放。他主持起草了武勝縣《科技作品評選細則》,積極參加各類科普活動,心系科創情系科普。幾十年來,馮齊全對教育、科技工作一如既往地熱愛與執著,有效推動武勝縣科普生態全域構建,成效突出,被《時代頌歌》編入了封面人物。
盧君梅:
孜孜以求的科技勞模
盧君梅,中共黨員,廣安華訊電子有限公司通訊網絡變壓器重點實驗室主任、黨支部書記、工會主席。
她先后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優秀工會工作者、四川省五一勞動獎章、四川省五一巾幗標兵、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優秀學生干部、鄰水縣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2013年入職廣安華訊電子有限公司以來,她始終奮戰在技術創新、成果轉化及企業管理一線,堅持開拓創新,求真務實,為推動企業發展和技術創新作出了積極貢獻。她作為主要研究人之一參與的科研項目有:中央引導地方項目“5G網絡變壓器”、省級重點研發項目“電動汽車動力電池管理系統的研究及應用”、省級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項目“純電動汽車電池保護系統專用變壓器制造技術的應用及產業化”等,現正參與實施國外高端人才引進項目“新能源汽車專用電感器智能化生產線關鍵技術與應用”,申請了兩項實用新型專利。十年如一日,她立足平凡崗位,深耕、鉆研、試錯,做出了非凡的業績。2019年參加鄰水縣第四屆青年創新創業大賽獲一等獎,2021年參加廣安市第四屆青年創新創業大賽獲一等獎。2022年,代表企業參加第十一屆中國創新創業大賽獲省級三等獎,取得了廣安市歷屆參加中國創新創業大賽以來的最好成績,入圍全國賽;參加“創青春”川渝青年創新創業大賽獲銀獎;參與研發的項目入選第二屆“科創中國·天府科技云服務大會”。
陳俊紅:
小縣城走出來的大國工匠
陳俊紅,中共黨員,現任四川艾馬仕科技有限公司技術部長。
他先后獲得四川省科技進步獎1項、廣安市科技進步獎1項,先后被評為“小平故里優秀產業人才”“廣安工匠”“鄰州杰出英才”等。擁有發明專利2項、實用新型專利30項、科技成果3個。2017年,他帶領團隊研發的“4LZ-0.3自走式小型全喂入收割機”項目獲得廣安市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此機器年銷售500余臺,年銷售收入1000余萬元,每年為企業創利150余萬元。2019年,他帶領團隊研發的“小型多功能出口型微耕機關鍵技術開發應用”項目,獲得2021年四川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研究生產一款1WG4.02-FC原地360度轉向多功能微耕機,降低了勞動生產強度,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工具,2021年實現規模生產,就此新增了20余個就業崗位,年銷售5000臺,年銷售收入1800余萬元,為公司創造利潤100余萬元。該設備的應用,使農業機械化水平得到質的飛躍,是實現農村生產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的重要措施,為廣大農村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生產力水平提供強大動力。
楊中甲:
“揚”創新精神 興新材料之“甲”
楊中甲,中共黨員,博士研究生,四川玄武巖纖維新材料研究院(創新中心)副院長,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副教授。
2020年初,楊中甲作為柔性引進人才引進至四川玄武巖纖維新材料研究院,他帶領團隊成功獲批建設國家市場監管技術創新中心(玄武巖纖維及先進復合材料)、四川省級產業技術研究院、2021年度“建材行業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CMA實驗室資質認證等。2021年,楊中甲入選“天府峨眉計劃”青年人才項目,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項、國家級項目2項,省部級項目7項、企事業單位委托科技項目6項、參與國家973項目等;發表論文30余篇,其中SCI收錄15篇,受理國家專利41項。他參與的《保溫/隔熱/結構一體化復合材料墻體板》項目獲第四屆“中國創翼”創業創新大賽四川省一等獎、《“蠔”情萬丈——一款央視報道的玄武巖纖維蠔排》榮獲2022年“創青春”川渝青年創新創業大賽總決賽銀獎、川東北經濟區青年創新創業大賽決賽一等獎。
林濤:
科技興農的“探路人” 農民致富的貼心人
林濤,中共黨員,博士研究生,正高級畜牧師,廣安市飼料工業管理站站長。
林濤主研“十四五”規劃及中央1號文件重點關注的農林廢棄物飼料化利用,對緩解糧食緊張、人畜爭糧具有重大積極作用,廣泛應用于9省30多家大中型飼料企業、養殖集團,節省玉米、大豆等糧食57.59萬噸,提供就業崗位10382個,帶動農民增收36.57億元,累計推廣面積86.39萬畝。以林濤為第1發明人獲國家專利授權26項、獲市級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省科技廳成果評價2項,主持制定地方標準4項、行業(企業)標準6項,發表SCI等論文32篇;她先后12次建言獻策被市委市政府領導及上級主管部門采納,獲聘“國家研究生學位論文評審專家”“四川、重慶、河北三省(市)科技專家”“西南大學、四川農業大學專業碩士校外導師”等。林濤先后榮獲“四川省五一勞動獎章”“四川省脫貧攻堅幫扶先進個人”“市三八紅旗手”“市五一巾幗標兵”“市農業農村先進個人”“市科技創新人才”等榮譽稱號。
柏軻:
堅守初心 傳承石油人精神
錢俊輝:
胸懷祖國 服務人民
錢俊輝,碩士生導師,副主任中醫師,廣安市中醫醫院副院長。
2016年,她被選派為赴中國“一帶一路”沿線東歐黑山共和國援外專家,在她的倡導下,黑山共和國衛生部加快建設“中國—黑山中醫藥中心”,在當地大力推動科研工作與臨床研究發展,有力促進了中黑兩國在醫藥衛生領域的交流合作,深受當地群眾喜愛;在2022年鄰水“5·09”疫情發生時,她牢記使命,主動請纓擔任廣安市衛生健康委直屬5家醫療單位300人組成的核酸采集隊總領隊,扛起醫務工作者責任重擔;她從事臨床工作20余年,參與并完成國家“十一五”小兒肌性斜頸、頸椎病及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路徑研究與制定;她承擔和主持國家級、省部級課題10余項,主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項,發表論文30余篇,其中SCI3篇,北大核心及科技期刊10余篇,編寫專著及教材6部;曾獲得中華中醫藥學會及省市科技進步獎3項,獲得國家版權登記專利1項。
柏軻,中共黨員,在職博士研究生,四川國勵石油工程有限公司工程師。
自2004年參加工作以來,柏軻一直從事石油鉆井裝備及產品的設計、研發、生產和技術服務等工作,主導和參與石油鉆井“FX旋轉防噴器”的全部核心研發工作,該產品技術水平一直處于國內領先水平。2017年,柏軻作為發起人之一,成立了四川國勵石油工程有限公司,組建技術團隊進行產品研發,經過多年技術攻關,已形成三大壓力級別6個規格型號系列產品,為客戶直接和間接創造經濟價值10億余元。柏軻作為首要發明人撰寫和申報各類專利達200余項,其中包含國際專利10項,發明專利50余項,在國內核心期刊發表各類論文9篇。
本版文圖由市科協提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