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綠色、節儉、必須”辦賽原則,強調建設綠色低碳的城市建筑
大運會場館里藏著綠色“密碼”
東安湖體育公園。 龍泉驛區委宣傳部供圖
●場館在規劃建設方面,充分考慮賽事需求,審慎進行場地選址和規劃,最大程度利用現有場館,最終確定改造提升36個既有場館,規劃設計13個新建場館,避免了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
●新建場館充分利用新型建筑技術、智慧能源管理系統、可再生能源等多元化技術手段,實現場館低碳、節能、環保效果的最大化,并全面采用綠色建材,減少建筑垃圾和污染物產生
比賽場館是大運會賽事的重要載體,也是直觀體現綠色低碳辦賽的重要板塊。5月26日,記者從成都市生態環境局獲悉,成都大運會遵循“綠色、節儉、必須”辦賽原則,不僅關注賽事本身,更強調建設綠色低碳的城市建筑,為未來城市可持續發展創造更加優質的生態樣板。
改造提升既有場館
功能迭代升級,并進行LED節能燈具替換等
成都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場館在規劃建設方面,充分考慮賽事需求,審慎進行場地選址和規劃,最大程度利用現有場館,最終確定改造提升36個既有場館,規劃設計13個新建場館,避免了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通過統籌規劃建設,使多元化場館及賽事安排做到分區合理、功能完善、交通便捷,并結合先進施工技術控制建造浪費,節約了資源成本,提高了場館建設質量和效率。”
作為大運會乒乓球運動員的訓練場館,成都市乒校乒乓球場館中心通過精準規劃、合理利用,使臨建設施從13個減到3個,成為大運會臨建設施最少的場館。場館堅持能借不租、能租不買,優先利用機關現存儲備物資進行保障,場館內辦公使用的所有桌椅板凳、打印機等全部是籌措借用,未花一分錢。
同時,既有場館充分利用大運會契機優化通風和采光條件,所有場館進行了LED節能燈具替換,并實現多級照明控制;多個場館加裝布袋風管,使用VRV多聯變頻空調,促進場館高效穩定用能;改造升級大幅提高了場館的標準和服務能力,能更好地服務城市賽事的舉辦和全民健身的需求。
作為大運會眾多場館中唯一列入成都“城市記憶老建筑”的場館,四川省體育館30多年來第一次進行大規模提升改造,也是此次大運會改造場館中施工難度最大、投資額度最大、工期最緊的場館之一。通過植入低碳智能技術,設立先進的燈光照明控制系統、暖通設備、自動消防噴淋系統等現代化設施,四川省體育館實現場館功能迭代升級。
規劃設計新建場館
全面采用綠色建材,賽后可持續利用
大運會的新建場館充分利用新型建筑技術、智慧能源管理系統、可再生能源等多元化技術手段,實現場館低碳、節能、環保效果的最大化,并全面采用綠色建材,減少建筑垃圾和污染物產生。
成都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新建場館均達到綠色建筑二星級標準,塑造出多個獨樹一幟的城市新地標,成為成都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生動縮影。
此外,這些場館在建造之初就充分考慮到賽后的可持續利用,注重全民健身需求。場館內部的各種設施和服務項目,在賽事結束后將發揮更大的社會效益。
鳳凰山體育公園由“一場兩館”組成,含6萬座專業足球場、1.8萬座綜合體育館以及一座多功能館,入選“2022中國新時代100大建筑”。
東來印象是簡陽市高標準規劃建設的文化體育綜合項目,80畝的外環公園綠意盎然,建筑布局于150畝的內心公園周邊。公園融合水體、廣場、運動場、健身步道,成為阡陌林盤的川西景觀。
新都香城體育中心場館植入“海綿城市”理念,周圍地面全部采用透水混凝土,可讓地面高效滲水、透水,持續保持干爽、安全。
成都還制定大運會場館開放惠民行動方案與開放清單,有序推動大運會場館應開盡開、充分利用。自成都大運會籌辦以來,場館已累計開放近8萬小時,服務超過510萬人次,舉辦各類賽事730項,近2000場次;依托大運會場館開展科學健身指導服務1800余場次。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吳亞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