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經濟工作2022回升向好發展 2023全面提速晉位
12月29日,中共廣安市委六屆六次全體會議暨市委經濟工作會議召開。會議總結了我市2022年經濟工作,分析當前經濟形勢,部署2023年經濟工作。
2022年經濟工作回顧
2022年是廣安發展歷程中極不平凡、極為困難、極具挑戰的一年。面對疫情沖擊、高溫干旱、缺電保供等多重超預期因素影響,全市上下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在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全力以赴拼經濟搞建設穩大盤,應對系列大戰大考,克服重重困難挑戰,推動經濟逐步恢復、回升向好。
●經濟運行觸底回升
●同城融圈取得突破
●城鄉建設融合振興
●發展動能集聚釋放
●民生事業均衡發展
2023年經濟工作這樣干
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奮進“十四五”加快發展、加力追趕、加速突破的關鍵一年。市委全面貫徹中央、省委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基于對經濟形勢的綜合研判,明確了全年經濟工作的指導思想、奮斗目標和重點任務。
把握要點
●經濟下行壓力仍將持續,必須打好穩定增長攻堅戰
●經濟增長基礎還不牢固,必須打好補短強基持久戰
●經濟回升勢頭不斷向好,必須打好提速晉位翻身戰
重點任務
(一)全域融入雙核雙圈
錨定重慶都市圈北部副中心定位,堅定實施“同城融圈”戰略,加快推進與重慶同城化、一體化發展。
■構建聯動雙圈交通路網
推進高鐵、機場和骨干路網建設,加快西渝高鐵廣安段征地拆遷、“三電”及管線遷改等工作,爭取廣安機場軍地協議盡早簽訂、預可研獲批。做好渝北至廣安、廣安至涪陵、南充至廣安鐵路和渝廣快速通道等項目前期工作,加快鎮廣高速、機場大道等項目建設。支持推動武勝、華鎣等地開行跨省公交,努力形成全域聯通雙圈的交通網絡體系。
■做強區域協作功能平臺
推進川渝高竹新區包茂高速高竹互通、重慶路三期等15個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建成投產億耐特新材料等10個產業項目,推動新區建設取得更大突破。支持岳池縣、武勝縣、鄰水縣打造重慶都市圈新型衛星城,加快合川武勝共建產業園、合川岳池醫藥健康產業園、渝廣共建機電產業園等合作園區建設,打造成渝地區先進制造業高水平協作配套基地。
■提升中心城區品質能級
加快神龍山組團“三橫五縱”骨架路網和景觀湖、主題公園等項目建設,推進官盛新區方坪大道改造提質、官盛湖生態濕地等項目,啟動西溪河沿岸生態綜合整治,做好奎閣咀中央森林公園規劃建設前期工作,加快西溪、平安、中橋片區道路管網綜合整治。
(二)大干快上抓實項目
實施“項目突破年”行動,圍繞項目包裝、爭取、招引、開工、建設全流程攻堅,以項目建設支撐引領經濟發展。
■最強力度包裝爭取項目
圍繞中省資金投向,動態包裝儲備一批軌道交通、天然氣發電、抽水蓄能、產業協作等重點項目。加大中省預算內投資、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爭取力度,力爭到位資金分別增長10%以上。
■最快速度落地建設項目
深入實施“雙百工程”,用好“掛圖作戰”機制,逗硬落實“紅黑榜”考核機制,每季度召開項目投資推進會,專班攻堅“四個百億”工業項目,推動100個前期工作項目盡早開工建設,100個省市重點項目完成投資380億元以上。
■最大頻度對外招引項目
開展招商引資四大專項行動,領導干部帶頭走出去,8個招商組駐點常態招商,重點圍繞3類500強、行業100強企業,招大引強、招群引鏈、招新引優。
(三)振興提質產業經濟
堅持三次產業協同發力,做大產業規模、延伸產業鏈條、育強產業龍頭,推動產業經濟整體提升。
■做強工業挑大梁
持續開展工業“大賽馬”,全力攻堅重點產業、重點企業,開工建設仁安藥業四期等28個項目,加快建設吉興化纖等12個項目,竣工投產慕織紡織等36個項目,工業投資和技改投資均增長10%以上,綠色化工產業產值增長30%以上,工業稅收突破30億元,新培育規上工業企業50戶,力爭再新增一個產值50億元工業企業。
■繁榮消費擴需求
著力打造消費新場景,培育消費新模式,形成月月有會、季季有展的良好局面。
落實促進房地產業健康發展政策措施。深化中國(四川)自由貿易試驗區廣安協同改革先行區建設,全年實現外貿進出口總額40億元以上。高質量做好迎接鄧小平同志誕辰120周年工作,做響做靚鄧小平故里和華鎣山核心品牌。
■壯大農業多貢獻
嚴格落實糧食安全、耕地保護黨政同責,全面推行“田長制”,高效完成耕地保護督察反饋問題整改和流出耕地恢復,新(改)建高標準農田10萬畝以上,糧食產量穩定在180萬噸以上。推進生豬產業化項目建設,生豬出欄370萬頭以上。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
(四)大力推進科教興市
統籌教育強市、科技強市、人才強市建設,厚植創新發展動能優勢。
■辦好人民滿意教育
加快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教育協同發展試驗區建設,改(擴)建寄宿制學校10所,新(改、擴)建中小學校10所,全域整體通過縣域學前教育普及普惠國家評估認定,推動廣安職業技術學院創建本科層次學校。
■強化科技創新驅動
持續推進重大科技項目“揭榜掛帥”和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改革,爭取國家技術轉移西南中心在廣安建分支機構。實施高新技術企業擴容倍增和創新平臺“雙提雙升”行動。
■打造區域人才高地
深入實施“小平故里英才計劃”和柔性引才“鴻鵠計劃”,加快小平干部學院二期建設,探索建立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區,著力建設全省人才雁陣格局重要支撐地。
(五)持續深化改革開放
扎實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實施更大范圍、更深層次對外開放,以高水平改革開放推動高質量發展。
■加強重點領域改革
積極爭取國家和省級層面改革試點,探索高質量發展新路子。制定出臺川渝高竹新區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改革試驗區實施方案,縱深推進“小管委會+大公司”扁平化運行、稅費征管3.0版、土地跨省域統籌管理等重點領域改革。扎實做好市級園區管理體制調整“后半篇”文章。實施新一輪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專項行動。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
■持續優化營商環境
開展營商環境提升行動,深化政務服務標準化規范化便利化改革,全面實現企業開辦全流程網辦。持續推進“川渝通辦”,實現線下“異地受理、兩地可辦”、線上“一地認證、全網通辦”。
■深化拓展開放合作
做好深圳“20+8”產業轉移和對口協作地區產業合作,做大做強廣深產業園。全方位推動湖州·廣安東西部協作,有序推動湖州“三電一板”、裝備制造等產業向廣安梯度轉移。
(六)傾力辦好民生實事
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做好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工作。
■堅持就業優先
落實穩就業政策措施,深化開展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強化重點群體就業服務,確保城鎮新增就業3.8萬人。
■加強醫療服務
支持市人民醫院爭創省級區域醫療中心,發展壯大市中醫醫院,建成投用市婦女兒童醫院,加快市公衛臨床中心建設,不斷提升醫療服務水平。
■繁榮文體事業
完成市博物館陳列布展并正式開館。組建廣安市藝術團,廣泛開展群眾文化活動,加快建設中國曲藝名城。開工建設市奧體中心和市文化藝術中心,做好省十五運會籌備工作。
■強化兜底保障
大力發展養老事業,建成城市社區養老“15分鐘服務圈”。深入實施全民參保提升計劃,做好重點群體參保擴面工作。完善分層分類救助體系,提高城鄉低保、特困供養等救助保障標準。
(七)防范化解重大風險
把防風險、保安全、護穩定作為底線要求,以高水平安全護航高質量發展。
■加強生態環境保護
■提升公共安全水平
■強化社會治理創新
(廣安日報記者 文思童 章麗)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