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中醫藥大學發布《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中醫藥防治建議》
人民網成都12月8日電 (劉海天)為更好地配合國家防疫措施,落實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關于進一步優化落實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結合疾病特征與四川地區的氣候、人群體質特點,參考國家及各省診療方案,成都中醫藥大學專家團隊研究形成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中醫藥防治建議,為實現更加科學精準防控提供成中醫方案。
一、新型冠狀病毒奧密克戎變異株的中醫認識
目前,奧密克戎(Omicron)變異株已成為主要流行株,其隱匿性強、傳染性強。結合冬季的氣候特點和新近病例的臨床特征,符合“風濕疫毒”的特點。患者感染后可能無明顯癥狀,或僅有中低度發熱、咽干、咽痛、全身酸沉等癥狀,少見典型肺炎表現,預后較好。
二、居家中醫藥防治
(一)中醫藥治療
(1)無癥狀感染者
適應癥:臨床無特殊癥狀,核酸檢測為陽性。
治法:扶正透邪,理氣化濕。
組成:生黃芪20g,枇杷葉15g,藿香15g(后下),薄荷10g(后下),金銀花15g,陳皮10g,茯苓15g,生甘草5g。
(2)輕型和普通型
初期
適應癥:無發熱或低熱,咽痛,咳嗽,苔白,脈浮。
治法:疏風解表,宣肺化濕。
組成:荊芥10g,防風10g,北柴胡15g,連翹15g,藿香10g(后下),桔梗10g,前胡15g,茯苓15g,陳皮10g,生甘草5g。
加減:若惡寒身痛者,加羌活10g,葛根15g,白芷10g;若發熱甚者,去荊芥,柴胡量至20g-25g,加黃芩15g;若咽痛,加馬勃10g,玄參10g,板藍根15g;若咳嗽痰多,加瓜蔞皮15g,陳皮15g,竹茹20g;若平素體虛,伴疲倦乏力,加太子參15g。
中期
適應癥:發熱,咳嗽,胸悶氣促,痰或黃或白,口渴,汗出,舌紅苔黃,脈滑數。
治法:清熱化痰,理肺止咳。
組成:麻黃10g,石膏30g,金蕎麥20g,桔梗15g,前胡15g,黃芩15g,瓜蔞皮20g,枳殼15g,陳皮15g,苦杏仁15g,法半夏15g,生甘草5g。
加減:若咳痰黃稠,加瓜蔞仁15g,浙貝母15g,魚腥草30g;若胸痛,加枳實10g,郁金15g,佛手15g;若咳吐腥臭黃痰,加蘆根30g,桃仁10g,冬瓜仁30g。
恢復期
適應癥:疲倦,食欲不振,或味覺減退,微咳,舌苔膩。
治法:益氣運脾,宣肺化濕。
組成:黨參15g,藿香10g(后下),蜜枇杷葉15g,蘆根20g,苦杏仁15g,陳皮15g,茯苓10g,生甘草5g。
(3)注意事項
煎服法:以上建議處方,藥物用冷水浸泡20分鐘,煮沸后改用小火繼續煮20分鐘,連續熬2次,將2次所熬藥液混勻約450ml,每次約150ml,一日三次,一日一劑;兒童服用量可酌減。有基礎疾病者,要兼顧基礎疾病的中西醫結合治療;病情加重,甚至發展為重型/危重型者,建議及時前往醫院就診。中成藥以對癥治療為主,優選具有疏風、解熱、止咳、化痰、利咽為功效的藥物。
(二)中醫藥預防
生黃芪15g,炒白術10g,薄荷10g(后下),防風10g,紫蘇葉10g,茯苓10g,生甘草5g。
煎服法:加水1500ml,泡10分鐘,熬20分鐘,熬1次,濃縮成600ml,代茶飲。兒童酌情減量:7-14歲,一日兩次,每次約50ml;3-6歲,一日兩次,每次約25ml。建議連續服用3-5天,孕婦請在執業中醫師指導下使用。
三、居家調護建議
《素問·刺法論》云:“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避其毒氣。”在新型冠狀病毒流行期間,增強正氣、提高機體免疫力是避免傳染的內在因素,而有效地避免接觸新冠病毒是防止傳染的外在因素,是謂“避其毒氣”。
(一)空氣清新
(1)熏蒸處方:板藍根10g,石菖蒲10g,貫眾10g,金銀花15g,蒼術10g,薄荷10g(后下)。
使用方法:加水1000ml,浸泡10分鐘,小火煎煮30分鐘,濃縮藥液 150ml。將處方藥液加入空氣加濕器中熏蒸,每天1-2次。
(2)香囊處方:藿香10g,肉桂5g,山奈10g,蒼術10g。
使用方法:共研細末,裝于布袋中,掛于室內,或隨身佩戴,具有芳香辟穢解毒之功效。
(二)穴位保健
(1)穴位按壓:可采用穴位按揉的推拿手法。揉按的穴位可選用足三里、中脘、氣海、關元、涌泉等,在相應的穴位上用手指指腹按住(一般用大拇指),以前臂用力來帶動指腹做輕柔和緩的擺動,動作應協調有節律性,每穴可按揉操作50-100次。每日早晚可按揉以上穴位各一次。
(2)艾灸:推薦選擇足三里、氣海、中脘、關元等,用點燃的灸條懸起于穴位上方3厘米左右處施灸,也可采用艾灸盒施灸。每個穴位灸20分鐘左右,以施灸部位對溫度耐受為度。可以每天灸1次或隔天灸1次。
(三)中藥足浴
中藥足浴主要是借助藥物有效成分作用,直接刺激足部穴位及表層皮膚,促進全身氣血運行、溫通經絡。推薦浴足方:桂枝、荊芥、川芎各30g,艾葉、松節各15g,紅花、當歸各10g,白芷5g。共煎煮,取溫熱藥液浴足,可活血通絡、散寒除濕。
(四)飲食調護
根據體質特點,采用不同的食療方法。如平和質,推薦食用山藥、百合、蓮子等;如氣虛質,推薦食用黃芪、西洋參;如陽虛質,推薦食用韭菜、當歸、生姜、羊肉等;如痰濕質,推薦食用山藥、茯苓、冬瓜、薏苡仁、陳皮;如濕熱質,推薦食用馬齒莧、綠豆、紅豆;如過敏體質,推薦使用大棗、蔥白、雞肉等。
(五)運動療法
運動適度,可學習傳統保健強身方法,如太極拳、五禽戲、八段錦等;可以練習“六字氣訣”,默念“噓、呵、呼、呬、吹、嘻”六個字的讀音。
(六)音樂療法
音樂可以調理情緒,有助于疾病康復。曲調、情志、臟氣共鳴互動,達到動蕩血脈、通暢精神和心脈的作用。如心情煩躁、失眠易怒者,推薦《春江花月夜》《梅花三弄》《江南絲竹樂》《花好月圓》等樂曲;如悲傷、嗜睡、乏力者,推薦《陽春白雪》《高山流水》《陽關三疊》《秋湖月夜》等樂曲;如精神緊張、憂思、恐懼情緒者,推薦《月夜》《紫竹調》《塞上曲》《梁山伯與祝英臺》等樂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