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現代都市農業館開館
來看公園城市的鄉村表達
成都現代都市農業館
有古樸的農耕文化展示,也有充滿未來感的“植物工廠”;有琳瑯滿目的沉浸式“菜市場”,也有令人流連的非遺文創體驗……23日,作為2022年中國農民豐收節主會場的重要場館之一,位于天府農業博覽園創新林盤·青苗1號館的成都現代都市農業館正式開館,吸引了眾多市民前來參觀。
成都現代都市農業館以“公園城市、天府田園”為主題,建筑面積1892平方米,采取實物展示、影像資料和場景體驗相結合的模式,讓參觀者切身體驗成都現代都市農業的魅力,充分詮釋了公園城市鄉村表達的豐碩成果。
一個個鮮活的案例,一個個沉浸式場景,將成都現代都市農業的發展路徑、經驗和成效娓娓道來,順著展廳的動線移步換景,一幅超大城市農業農村現代化新畫卷徐徐展開。
看嚴守耕地,穩糧保供——
四級“田長”守護耕地;曾經的撂荒地重現“青綠”;優良品種打出川米“翻身仗”;示范田高產紀錄不斷刷新……展廳內一幅幅鮮活的影像和實物展示,與窗外3000畝金色的稻田,共同詮釋了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糧倉”的成都糧策。
今年以來,成都市連續出臺了《成都市加強耕地保護保障糧食安全的十條措施(試行)》,以及《成都市關于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糧倉”成都片區的實施方案》等政策,用一系列較真逗硬、務實管用的“硬”措施,保護好“天府之國”這片產糧寶地。同時,大力推行“田長制”,在新時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截至2021年,成都市糧食播種面積572.8萬畝、產量230.6萬噸,連續3年穩步提升。
看科技引領,產業復合——
生育周期只有60天,一年可以收割5至6次,這種如同科幻電影里的“瘋狂的水稻”,已經實實在在呈現在成都市民眼前。在成都現代都市農業館里,一個被各色光籠罩的玻璃房吸引了眾多市民注意,它是由中國農科院都市研究所帶來的“植物工廠作物育種加速器”。不同的作物在各種光譜下,躲開了氣候的束縛,實現了周年連續生產。
這是國家成都農業中心創新團隊打造的保障糧食安全的種業“芯片”,也讓市民近距離地感受到成都農業的前沿科技。據悉,圍繞農業科技服務,成都著力建設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全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服務中心成都分中心,構建起專家團隊、科技推廣團隊與農業職業經理人、新型職業農民上下互通的農業科技服務體系。
同時,按照產業建圈強鏈理念,加快構建以“4+6”都市農業產業體系為核心的現代農業產業生態圈。目前,成都市已建成現代農業園區93個,其中國家級3個。
看城鄉融合,互促共榮——
荷塘邊美麗的村莊里,舊農房改造的特色民宿酒店格外惹眼,房間里鋪著草木染制的美麗桌布,新老村民一起在生態的鄉野里采茶、制陶、喝酒、唱歌……這是宛如世外桃源般的明月村,僅僅是“微縮”的沉浸式場景,便讓所有參觀者體驗到了鄉村慢生活的創意和愜意。
在全面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的大背景下,成都已探索出一條超大城市促進城鄉融合推進鄉村振興的路子。成都鄉村大地上,精品民宿、特色餐飲和鄉村酒吧等新場景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全市建成幸福美麗新村2094個、保護修復利用川西林盤1005個,在增強群眾幸福感、獲得感的同時,還不斷豐富著公園城市鄉村表達的內涵外延。
看深化改革,推動振興——
成都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在全國的“破冰之舉”、戰旗村敲響的四川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第一槌”、全國農村閑置宅基地和閑置農房盤活利用改革試點……勇于創新的成都,總是上演著波瀾壯闊的農業農村改革實踐。
作為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全國首批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全國第二批農村改革試驗區、全國首個農村金融服務綜合改革試點城市、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市,成都在深化改革上從未止步。
成都還將持續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力爭到2030年基本實現農村現代化,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城鄉融合發展水平全國領先。
場館簡介
成都現代都市農業館位于天府農業博覽園創新林盤·青苗1號館,以“公園城市、天府田園”為主題,分上下兩層:一層主要以實物、影像、資料、案例為載體,展示成都現代都市農業在“嚴守耕地,穩糧保供”“科技引領,產業復合”“城鄉融合,互促共榮”“深化改革,推動振興”四個方面所做的創新探索與取得的成效;同時還設置生態會客廳,展示育種加速器、客廳農業、廚房農業等國家成都農業科技中心的研究成果。
二層重在沉浸式場景體驗,打造“米袋子、菜籃子”體驗館、農業科技創新館、城鄉融合館三大主題場景。
該館規劃為常設館,面向市民長期開放。未來將繼續動態完善展陳品類、創新展陳方式、舉辦特色活動,以長期運營的思路,將展館打造成為成都現代都市農業的展示窗口、農業科普研學的體驗基地。(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文圖報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