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報告·鄉村振興進行時?|?鄉風文明拾貝】
向著更幸福的教育前行
——記廣漢中學鐘聲學校黨總支書記、校長張云亞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更能銷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彈指一揮間,他從事教育工作已有30個年頭。從青春年少到人到中年,從意氣風發到成熟穩重,30年中,擔任行政管理工作20余年,并先后在4所學校擔任校長工作,但是張云亞一直都在一線從事教學工作,并曾連續11年擔任初三教學任務,從沒有因為行政管理工作的繁忙、煩惱而松懈一刻。30年一路走來,有過成功,也有過失敗;有快樂,也有苦惱。回首30年教書育人之路,“以教人者教己,在勞力上勞心”“捧著一顆心來,不帶走半根草去”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都是他鞭策自己的座右銘。
當新時代的陽光溫暖地灑在中國大地上,我們每一個人對更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從沒有像今天這樣堅實而熱切。更幸福的教育不可能憑空產生,它孕育于昨日的耕耘,結晶于今天的奮斗,面向明天的夢想。在學習黨的十九大精神的日子里,他一直在回味30年教育之旅,試圖找到未來更幸福教育的精髓。向著更幸福的教育前行,最根本的是不忘初心。什么是教育的初心?為了每一個孩子更健康、更幸福的成長,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一
烽火歲月已然遠去,
歷史湮沒在光影里。
那年的鐘聲依然回蕩在心間,
你的故事我永遠銘記。
?
花樣年華宛若晨曦,
青春書寫在日記里。
悠揚的鐘聲喚醒懵懂的少年,
我的花季不懼風和雨。
?
融融鐘鳴,
和美其聲。
負重自強,
同舟共濟!
?
鐘聲叮當叮當又響起,
一次一次撞擊我心靈。
任憑時空匆匆地變換,
永遠激勵著我們前行,
永遠回響在我的生命……
?
這是鐘聲學校的校歌《鐘聲又響起》,由鐘聲學校黨總支書記、校長張云亞親自作詞。張云亞將歌詞交給他的高中同班同學、廣漢市文化館館長譜上曲后,編進自己主編的《廣漢中學鐘聲學校五大體系建設叢書——文化制度體系建設》一書里,同時在鐘聲學校里廣為傳唱。
鐘聲學校,是廣漢市教育局為順應教育大環境趨勢,做好區劃調整改革、整合優化資源配置、提高全市初中的辦學質量,將廣漢市第二中學和第三中學于2021年3月份合并而成。合并后,兩校分別成為鐘聲學校的“南校區”和“北校區”。取名“鐘聲”,是因為合并后不久的將來,學校即將搬進廣漢的百年名校、廣漢中學老校址——中山大道北二段147號。90多年前,廣漢“二五”起義的鐘聲,就從這里敲響,震驚巴蜀,影響深遠、意義重大。“鐘聲”是警示,它告訴學子們:要牢記革命傳統,發揚“首義精神,敢為人先的精神”;“鐘聲”是牽系,通過鐘聲,將新學校融入到這一塊有著厚重歷史文化的土壤之中,與廣漢中學這所百年歷史名校血脈相連;“鐘聲”是滋養,在晨鐘暮鼓的歲月流淌中,對孩子們進行文化浸潤、精心培養。
在組建鐘聲學校的時候,最大的難題是如何將廣漢市第二中學和廣漢市第三中學這對既是兄弟共生關系又是競爭對手的學校融合成一所優質的學校。
時任廣漢市宏華外國語學校黨支部書記、校長,頭頂“德陽市知名校長”“廣漢市十佳校長”“廣漢市最具活力校長”幾大光環的張云亞臨危受命。
一上任,張云亞就抽出大量時間深入教師、學生、家長之中,調查了解大家對新學校的期待和建議,并很快制定了《以“融”獲得力量,以“和”成長壯大,努力建成“美麗幸福”校園——廣漢中學鐘聲學校文化構建和規劃方案》,提出了“融、和、美”的學校文化核心,“負重自強,同舟共濟”的學校精神,“三融三和三美”的辦學思想,“培育胸懷家國,具有行為自律、學習自覺、生活自理、文化自信、人格自強的全面發展的新時代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培養目標,以及“五育并舉,為學生幸福人生奠基,為教師幸福生活添彩,為家庭幸福生活導向,努力建成市內具有藝體特色的一流學校”的辦學愿景等一系列學校辦學的理念、思想、目標。他用先進的辦學理念和思想讓全校師生明確了學校的發展方向,凝聚了人心,獲得了力量,鐘聲學校很快就進入了發展的快車道。
二
2021年3月1日,鐘聲學校舉行成立后的首次開學典禮。張云亞要在開學典禮上致辭。他馬不停蹄,跑了南校區又跑北校區。他說:“2021年是牛年,我們要發揚‘孺子牛、拓荒牛、老黃牛’精神,用汗水和淚水去澆灌花朵!以手印和足跡去繪就藍圖!向著‘鐘聲響起的地方’,奮力前進!”他還向師生們保證:把鐘聲學校創辦成一所全新的具有自身文化特色的中學,既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也有強大的師資隊伍,更有前沿的辦學理念,一心致力于培養新時代浪潮中敢于拼搏奮進的新青年,為社會輸送一批又一批的棟梁之才、報國學子。
張云亞說到做到,這之后的半年時間,他幾乎每天都在兩邊跑,理順了兩校自身幾十年積淀下來的矛盾和問題,整合了兩校的師資力量。考慮到遷校后,不僅校園規模擴大,辦學規模也將擴大,為了補充現有師資的不足,他通過校招和社會遴選的方式,選拔了一批優秀人才,壯大了鐘聲學校的干部隊伍和教師團隊。同時,為了引進更加先進的教學理念,他又與成都七中談成合作,以七中的育才教學為引領,開辦有自己特色的“成都七中班”……
每天在外跑得不歇腳,晚上回到家里,他還要就著燈光,結合自己所了解到的情況,以及學校現有的狀況,編寫一套符合鐘聲學校的規章制度。妻子看他累得都黑了,也瘦了,心疼地勸他:“注意身體,別太累了。不要又像你剛去向陽學校的時候,半個月時間就開40多場會,說得嗓子充血,還到醫院去輸液……”
張云亞說:“我不趕快將這些制度定下來,等兩校真正搬到一處了,諸多矛盾就會一觸即發,到時解決起來就麻煩了。”
2021年9月1日,鐘聲學校順利遷進新校區并舉行開學典禮。這一次的開學典禮,盛大而隆重。新生們在鐘樓前,接受了革命的洗禮;操場上,師生隊伍肅立各自的方隊,整齊劃一;舞臺上,師生們用紅色歌舞,向革命先烈致敬;《鐘聲又響起》,校歌唱出師生們的昂揚斗志,在校園上空久久回蕩……緊接著,教師節、各項教研活動、青年教師沙龍啟動暨結對拜師儀式、首屆體育文化節,在學校有聲有色、有條不紊地開展。
一切,都比張云亞預想的要好。他事先預判的各種問題和矛盾,并沒有如他所想的那樣爆發,即使有一些小小的磕絆,也被他化解在萌芽狀態。他將這歸功于溝通+實干,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引領整個團隊一起擼起袖子加油干。身為校長,他也不專權,而喜歡放權,一切制度,都公開透明。所以,無論他在哪里,都能有一個團結協作的班子,有融洽的干群關系。
2022年1月8日,廣漢中學鐘聲學校首屆教代會召開。張云亞將自己結合學校實際制定的五大體系建設制度,在會上向全體教師做了宣講,得到教師們的支持。之后,他組織班子成員,將這些制度編輯成《學校五大體系建設叢書》,在全校推行。
首先編輯成書的是《文化制度體系建設》,書中共兩個篇章八個章節,從文化體系建設到規章制度建設,一一按章節細化,包括學校的文化背景、辦學理念、各種章程、行政管理人員及教師的工作制度、黨風廉政建設、教育教學管理、安全管理、教師考核評價等。再由各個章節細化到各個小點,如第三章教育教學管理制度,分第一節教學常規管理制度和第二節德育管理制度;德育管理制度又分學生德育常規考核、校園禮儀、學生違紀處理辦法、班主任管理工作考核表、家長委員會章程、家長學校章程六點;而在德育考核細則里,又分指導思想、工作重點、工作措施、評價內容及標準幾個版塊;評價標準又從10個方面來打分,在第8項宿舍紀律和衛生方面,就有諸如熄燈鈴響未歸宿舍一人次扣1分、夜不歸宿者一人次扣3分,以及被子擺放不合格一人次扣0.5分、地面不干凈扣0.5分、一周內無違紀獲生活老師反饋表揚的班級加1分等等20多條評分標準。其細化程度,讓人不得不佩服,張云亞所做的工作,不僅僅是啃硬骨頭,還是在繡花,一針一線,都細致入微。
三
張云亞能如此的細致入微,得益于他30年的教學經驗和學生工作經驗,以及任校長16年來,一直都敢啃硬骨頭的精神。
張云亞1969年出生于廣漢的北外鄉。1992年,23歲的張云亞從樂山市師范專科學校政治專業畢業,被分配到向陽鎮中學。報到第一天,意氣風發的他就被當時的校長看中,讓他到學校政教處任團委書記,做學生工作,后來又先后任政教處主任、副校長。1998年,為了提升自己的文化素養,張云亞自考了四川師范大學漢語言本科專業。
2006年,張云亞被調到廣興鎮中學任校長。這是他第一次獨立主持一個學校的全面工作,也是他啃的第一塊硬骨頭。
當時的廣興中學,在廣漢各鄉鎮中學中屬于中下水平。如何提高學校的教學質量?他首先從學生的學習風氣抓起。他為學生制定了系列的規章制度,包括要按時完成作業、不能吃零食等。一天早自習,班主任發現兩個學生不在了,學校到處都找了,也沒找到。情況反映到張云亞這里,他當即調取監控,發現兩個學生竟然翻墻出去了。張云亞找到政教處,詢問具體原因,原來是兩個學生聽說英語老師要來檢查作業,而他們卻沒有完成,怕老師罵,所以跑了。整個白天,學生都沒來上課。到晚上8點過,其中一個學生的家長醉醺醺到了學校,說他兒子沒回家。他找班主任鬧,恰好遇到張云亞值夜班,張云亞語重心長地說:“你現在的當務之急,不是跟我們班主任糾纏不休,而是先把你家的孩子找回來。你現在喝了酒,我說什么都是空事。你先回去,等酒醒了,兒子也找到了,你再帶著他到我辦公室來說理!”
家長帶著孩子,到辦公室跟張云亞認錯。張云亞先教育孩子,說得語重心長:“你要相信,每一個人都比你聰明,你耍的不過是小聰明。不完成作業,你害了誰呢?父母把你送到學校來讀書,又是為了什么呢?”教育了學生,他又教育家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你們的一言一行,都影響著孩子的成長。不要在孩子乖的時候,什么都依著順著,一旦覺得不乖了,就又打又罵。”家長連連點頭稱是,也不再罵兒子,只叫他在學校要好好讀書,聽老師的話。一家人高高興興、和和氣氣地離開了校長辦公室。
在張云亞的帶領下,4年時間,廣興鎮中學從后進變先進,教學質量躍升為廣漢鄉鎮數一數二的中學。
2010年,向陽鎮災后重建向陽學校,將向陽鎮中學與小學合并為九年一貫制學校。中學與小學,無論從學科的設置數量還是學生的年齡跨度,都差別很大,其作息時間、管理制度,也不一樣,還有師資水平等等。各種矛盾,如何化解,如何統一?作為向陽學校第一任校長,張云亞又啃起他的第二塊硬骨頭。首先是建立一套統一的管理制度。為了建好這套制度,他在相距幾公里的中學與小學之間,整整跑了一年。一邊在中學繼續他的政治教學,一邊到小學處理一些行政事務。
一年后,占地60多畝的向陽學校重建完成,張云亞不再兩邊跑,但學校前是公路,后有鐵路,周邊還有多家企業,他又開始為改善學校環境而奔忙。他自己開車和總務主任二人到樂山,花3600元為學校買回了2500棵樹,其中大部分都是能擋灰塵降污染的桉樹。他跟總務主任開玩笑說:“俗話說,前人栽樹,后人乘涼。等我們退休后,能坐在這些樹下問心無愧地喝一杯茶,也不枉我們今天的辛苦了。”
2013年,廣漢宏華外國語學校遇到了難題。宏華外國語學校是2009年災后重建學校,由宏華公司投資冠名。最初是從外省高薪聘請的管理團隊,為學校的發展做出了不小的貢獻。但由于沒有形成系統的管理體系,4年下來也積累了不少的矛盾,校長執意辭職,帶領自己的團隊回了本地。
張云亞臨危受命,從向陽學校又被調到宏華學校。同時,他也將自己建設幸福校園文化的理念,從向陽學校帶到了宏華學校,致力于“為學生幸福人生奠基,為教師幸福生活添彩”。同時,重構一套有宏華特色的管理制度,也是他的當務之急。宏華公司老總也給了他最大的支持,一次性簽給學校3年的教育捐贈款。通過幾年建設,宏華學校重新煥發活力,校風校貌煥然一新,成為廣漢一流、省內聞名、具有外語教學特色的一所優質學校,并成為師生的精神家園、學生的成長樂園、大家的幸福校園。
如今,僅用一年多時間,鐘聲學校又在張云亞的帶領下,成為全市最大的單設初中學校,不僅校園面積最大,學生人數也最多。3個年級43個班、2100多學生,有教師165名、職工40多人。但是,張云亞還不能止步,校園的校舍、環境、設施設備等,大多已經陳舊、老化。而一個學校的精神面貌,都從這些方面體現,他還任重道遠!
四
無論在哪里任校長,張云亞都從來沒有脫離過教學崗位。當校長16年,其中11年都在初三的政治講臺上。而他堅持站在一線教書,既是緣于他對自己教學水平的自信,也是因為以身作責,起好帶頭作用,從而帶動學校教師積極教學、用心教學。他教學生思政,也不僅僅只教他們思政,他還教學生一些人生道理。到現在,都經常會有學生給他打電話:“張老師,我們今天開同學會,特別邀請你來給我們再上一堂思政課……”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張云亞喜歡運動,也喜歡閱讀和思考。他給自己定下閱讀目標:每年看500萬字的書。結果,他總是超出目標,能看到1000萬字。每次寒暑假臨近,他都會從網上購回一大摞書,待在家里靜靜地閱讀。他的閱讀范圍很廣,天文地理、古今中外,無所不包。出于對文學的偏愛,他通讀了獲得茅盾文學獎的所有作品。
許多人將自己的業余時間交給麻將桌的時候,張云亞在一邊閱讀,一邊思考。大腦中的思緒,一股股地冒出來,不停地變幻、定型,最后消散。他在閱讀中享受,在思考中提升。多年來,他在省市、國家級刊物上發表教學論文多篇,主編并出版專著《初中生學習心理能力訓練叢書八年級版——心海導航》,他還寫了宏華外國語學校賦,寫了鐘聲學校校歌……
?
作者簡介:
劉珍,筆名蘇眉,長期致力于紀實文學的學習與創作,有數篇作品獲省、市級征文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