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鐮了!“天府糧倉”吹響豐收號角
“開鐮了!”隨著四川崇州糧油儲備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楊福明洪亮的一嗓子,天府糧倉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的秋收正式開始。
一排排收割機整齊有序緩慢前進,機器的轟鳴聲拉開了豐收的序幕,7臺收割機在田間來回穿梭,農作物收割也趕上了宏偉的排面。記者站在稻田旁,周圍被金黃色的麥浪包裹著,豐收的喜悅彌漫在空氣中。
科技賦能,確保糧食顆粒歸倉
9月9日,紅星新聞記者來到了位于成都崇州的天府糧倉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見證了秋收的開始。天府糧倉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位于崇州市隆興鎮,隆興鎮以前被叫做小亭,早在《華陽國志》中就有“小亭,有好稻田”的記載,為隆興寫下了最初的宣傳語。
為構建糧油產業生產體系,崇州搭建了“農機智慧云倉”平臺,線上線下結合實現農情監測、農機調度、機手培訓一體化發展,被評為全國首批基本實現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市。
來自江蘇鹽城的收割機師傅,不是第一次參與崇州秋收了,對于崇州的收割工作也是駕輕就熟。他告訴記者,下午就能完成收割任務。
“今年崇州水稻種植31.82萬畝,預計產量17.5萬噸。”成都市天府糧倉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管委會副主任張智告訴記者,總體來講產量有一定增長,為今年糧食的豐產豐收打下了一個堅實的基礎,局部地區的優良品種,也有增產增收。
無懼高溫,充足水分保障水稻生長
8月的成都,經歷了長時間的高溫考驗,而高溫對于稻田有沒有影響呢?會不會影響今年的產值?楊福明給了記者答案。
“今年整個成都地區都經歷了創歷史的高溫,崇州市農業農村局在這方面高度重視,對我們加強了技術指導,重點就是加強灌水保濕。”楊福明告訴記者,雖然天氣很熱,只要能夠保證水源水分的充足,便不會對水稻生長產生影響。
據了解,今年崇州最高氣溫沒有超過40度,在保障好農業用水的前提下,較高的氣溫,反而可以令水稻達到一定程度的增產。
中午時分,7臺收割機還在繼續作業,兩大塊區域基本收割完畢。楊福明介紹,今天預計收割180畝水稻,從目前收割的數據來看,平均每畝收割可達680公斤左右。
民以食為天,豐收的水稻就是人間煙火。隨著收割機將收割的水稻轉移到貨車上,下一步,貨車會把稻谷運送至崇州的各個烘干廠進行烘干,繼而再加工成大米。
疫情防控、秋糧收割,兩手都要抓
9月7日晚,成都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發布通告,近日無社會面新增病例的青白江區、新津區、都江堰市、彭州市、邛崍市、崇州市、大邑縣在科學評估本轄區疫情防控形勢基礎上,逐步有序恢復正常生產生活秩序。
雖然崇州正有序恢復正常生產生活秩序,但疫情防控依然馬虎不得,“首先,我們組織和聯絡好跨區作業的機械化收割的團隊,同時,我們建立好跨區作業的機手基本情況臺賬;核酸檢測臺賬以及作業軌跡面積的臺賬,并對他們提供好生活服務的保障,以確保今年水稻收割工作能夠有條不紊地進行。”張智說。
據了解,在水稻收割完成后,這片農田將會繼續種植油菜。首先,因為油菜在稻谷插秧之前就可以收割了,兩者互不影響;其次,崇州正在探索實施“農業+科技+旅游”融合發展模式,從2013年開始,每年都會舉辦自駕賞花節,其中崇州的萬畝油菜花海,是獨屬于春天的美。
張智告訴記者:“當前,我們一手抓好疫情防控,一手抓秋糧收割,確保水稻顆粒歸倉。”目前,崇州農業基本實現了從種到收的全機械化,全市農業機械化收割率達到了 94.5%。
他表示,下一步,崇州將大力推進“天府糧倉”核心示范區建設,通過實施好全域高標準農田建設提升、全域士地綜合整治,加強糧食生產新技術、新品種推廣應用,做優做強糧食“研產購儲加銷”全產業鏈,建設好高產高效的“天府好田”、培育好綠色優質的“天府好糧”,為積極保障糧食安全和促進鄉村全面振興作出新的貢獻。(紅星新聞記者?張曉舟?攝影記者?王勤)
來源:紅星新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