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電集團裝配主任操作師崔興國——
精密裝配 轉輪平衡(工匠絕活)
|
【絕活看點】
轉輪、球狀閥門、導水機構……崔興國帶領團隊將水輪機裝配的質量控制落實到各個環節。他開創的“卡普蘭式轉輪裝配操作法”等多種工藝,廣泛應用到白鶴灘、三峽、溪洛渡等水電站水輪機裝配中,為水電制造的技術創新和質量提升做出貢獻。
火花四濺,機器轟鳴。轉輪裝配平臺上,崔興國(見圖,本報記者王永戰攝)正帶領團隊成員進行平衡底座校平準備,校平之后,360噸重的轉輪就將被安放其上……“為了保證水輪機轉輪平穩運行,首先就要實現平衡底座‘零偏差’。”崔興國介紹。
在位于四川德陽的中國東方電氣集團東方電機有限公司水輪機分廠,裝配工段工段長、裝配主任操作師崔興國是水輪發電機組裝配的技術骨干。水輪機組主要由轉輪、球狀閥門、導水機構等部件構成,在每一次裝配過程中,崔興國始終密切關注每個細節。
轉輪裝配,是水輪機組裝配的重要一環。“轉輪裝配一般需要半個月左右,包括轉輪與主軸組裝和轉輪靜平衡”。指著眼前數米高的重器,崔興國說,“要保證水輪機組轉輪平穩運行,實現轉輪靜平衡‘零殘余’目標必不可少。”
如何理解“零殘余”?水輪發電機組運行時,轉輪不平衡力矩越大,高速轉動時擺動就越大。因而,通過葉片自身的精密裝配,將不平衡力矩壓縮到最小,實現不平衡力矩為零,即達到轉輪靜平衡的“零殘余”狀態。
回憶起在白鶴灘水電站的轉輪靜平衡工作,崔興國的徒弟劉闖直言“難忘而緊張”:“360噸重、直徑8.6米的混流式水輪機組轉輪被吊裝著慢慢移動,隨著平衡儀器數據從不斷波動到逐步穩定,顯示出不平衡重為37千克/米,遠優于規范標準。”不滿足于既有成績,崔興國和攻關隊員們屏住呼吸,十幾雙眼睛盯著平衡儀器的數據,繼續操作支撐工具;最終,平衡儀器顯示屏上的“兩通道”數據變為“0∶0”,轉輪達到平衡。
提起球狀閥門裝配,崔興國的“球閥裝配操作法”是同事們學習的榜樣。裝配水輪機球狀閥門,首先要檢查關鍵部件尺寸,其次則是安裝閥門上下游的活動密封環、固定密封環和導環。
怎樣保證相應部件氣密性和抗壓性,是困擾裝配工的技術難題,“結合多年裝配經驗,我們嘗試在裝配過程中增加氣密試驗和壓痕試驗”,崔興國說,將試驗加入裝配環節,后續返工的可能性大大降低,裝配效率也得以顯著提升。
加大壓力,通過查看壓痕狀況來驗證密封環的接觸狀況;通過氣體給壓,查看是否存在空氣泄漏……而當球狀閥門的上下游試驗蓋裝配齊全,球閥整體還要進行壓力試驗,“此后還要進行廠內試驗和發電站現場試驗”,崔興國說,只有通過不斷的試驗驗證,球狀閥門的工作特性才能最大程度地得到保證。
與之相比,導水機構的裝配則更需精準度的掌握,包括低環裝配、頂蓋裝配和整體裝配,這一部件的裝配最核心要掌握三度:一致度、水平度和同心度。
操作臺上,用光電平衡儀細細地測量水平度,精準要達到0.1毫米;以光電經緯儀測量同心度,精度也至少需要達到0.2毫米。一次次測量之下,機構裝配的一致度終于符合要求,“這一環節,就得50天左右”,對于崔興國而言,一臺水輪機組完整地裝配下來,至少需要100天。
追求產品品質與效率,崔興國還開創了“卡普蘭式轉輪裝配操作法”等多種工藝,廣泛應用到白鶴灘、三峽、溪洛渡等特大型水電站水輪機裝配中,為水電制造的技術創新和質量提升做出貢獻。“只有通過技能水平的提高制造出更高質量的產品,才能為社會創造價值。”在崔興國看來,從事制造業就意味著要不斷提升技能水平,追求更高的標準。
《 人民日報 》( 2022年06月15日 06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