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實施“聚源興川”行動
今年出資1億元支持中央在川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聚源興川”行動依托中央在川高校院所創新優勢與四川產業基礎,重點聚焦高新區發展
●計劃每年支持20項左右,每項原則上一般不超過500萬元,力爭5年支持100項左右
努力讓中央在川重大科技成果留在四川、生根四川,把創新優勢轉化為高質量發展優勢,四川又有大動作。5月20日,記者從2022年中央在川高校院所重大科技成果轉化“聚源興川”行動工作推進會議上獲悉,省科技廳將組織實施“聚源興川”行動,計劃每年支持20項左右,每項原則上一般不超過500萬元,力爭5年支持100項左右。
四川科教資源富集、創新基礎厚實,共有中央在川高校和科研院所59家。“聚源興川”行動依托中央在川高校院所創新優勢與四川產業基礎,重點聚焦高新區發展,圍繞工業“5+1”、農業“10+3”、服務業“4+6”現代產業體系及綠色低碳優勢產業發展方向,重點在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裝備、航空與燃機、軌道交通、節能環保、綠色化工、清潔能源、釩鈦稀土、先進材料、醫藥健康、生物資源、農業種業、農產品精深加工等領域,優先支持高新區企業轉化中央在川重大科技成果。
根據省科技廳近日發布的“聚源興川”項目申報指南,成果來源于中央在川高校院所,一般應是2018年1月1日以后取得。征集成果類型有四類——發明專利,或省部級及以上科技獎勵的科技成果,或承擔國家級科技計劃項目、省級重大專項科技計劃項目驗收通過后的成果,或是取得的特殊行業準入證書或檢測報告。
“聚源興川”行動將要支持轉化的成果還有兩大特色,一是相對成熟,二是重大、實用。省科技廳明確,支持項目應處于中試熟化或示范推廣階段,或者是已在關鍵核心技術方面實現突破,達到國際先進或國內領先及以上的技術成果,或者是能解決“卡脖子”問題,實現國產代替進口的技術成果,或者是推動行業變革的顛覆性技術成果。
成果還要能迅速開展應用推廣示范,形成中試生產線,或新產品、新工藝、新裝備;項目實施期能累計實現銷售收入1億元以上或利稅3000萬元以上,或產生顯著的社會或生態效益。
項目要由四川省內注冊的獨立法人企業牽頭,與中央在川高校院所產學研聯合申報。自籌與申請經費比例不低于2∶1,上年度銷售收入應達到3000萬元以上。
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表示,2022年度省級科技計劃資金中,專門預留1億元支持中央在川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省科技廳將建立“聚源興川”項目的常態化聯絡機制,加強跟蹤服務和指導支持,對轉化落地過程中存在的困難問題,及時協調相關部門和地方政府、高新區管委會解決,確保項目落地見效。(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徐莉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