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代表熱議產業“建圈強鏈” 高素質技能人才培養為何成關注焦點?
“建圈強鏈”成為本次黨代會的一大“關鍵詞”,引發部分參會黨代表的熱議,與建圈強鏈關系緊密的技能人才隊伍培養成為他們的關注點。
“制造業一旦邁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一些低水平的設備會逐漸被淘汰,高端裝備普及面在擴大,這就需要高素質的技能人才去操作這些先進設備,然后去提升企業的生產效能。而現實中,成都本地技能人才隊伍結構還應該優化,下一步要為發展先進制造業提供龐大的人才儲備。”4月26日,成都市第十四次黨代會代表、四川普什寧江機床有限公司精密制造事業部工具板桿車間主任陳曉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成都市第十四次黨代會代表、成都亞光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研二所黨支部委員、副總師陳杰在談及產業建圈強鏈時,建議發揮行業協會的力量,站在整個產業的高度去改進傳統的校企合作模式,為成都打造一支高素質的技能人才隊伍。
企業設備愈發高端化
人才學歷“門檻”被抬高
成都推進產業建圈強鏈,將突出發展先進制造業,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建設國家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示范區。
長期處在制造業一線,陳曉玫對制造業的一個直觀看法是,員工的設備操作水平會直接影響到產品生產水平。
“產業建圈強鏈,需要一個更優的產業鏈、創新鏈和供應鏈,在此過程中,其實人才是根本支撐。”陳曉玫提到,目前企業招工并不難,然而,制造業的一個普遍趨勢是,招引高素質技能人才的難度正在增大,“制造業在轉型升級,產業邁向高質量,對人才要求也越來越高,招聘條件不斷加碼,整個行業需要一支更優秀的技能人才隊伍。”
“比如,隨著制造業高端化進程提速,很多制造領域企業為了確保在行業中保持較高的生產力且繼續占據市場份額,會大量啟用更高端的裝備。雖然制造業的一個方向是智能化,但并不意味著未來的設備操作會實現‘一鍵解決’所有問題。實際上,高端裝備的投用會匹配更加復雜的操作系統,尤其在數字經濟背景下,設備背后的系統維護、工業互聯網運維、大數據分析、數字建模等工作流程對員工的操作技術、知識背景、突發情況處置能力均提出更高要求,過去簡單的機械操作模式已經不能適應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趨勢。”陳曉玫以她所在的企業為例,企業目前擁有1000余名員工,技能人才占比達60%左右,“人才隊伍結構還會優化,一個明顯的舉措是,會在學歷條件上設置更高的門檻。”
隨著“門檻”提升,對現有技能人才培育帶來新的挑戰。“制造業企業‘專精特新’特質愈發明顯,需要高精尖的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很關鍵,然而,真正將校企合作做好,也并非易事,在學校和企業之間,人才培養和人才使用的鴻溝還需要填補。”陳曉玫說。
發揮行業協會平臺力量
進一步改進校企合作模式
在制造業領域,校企合作模式并不鮮見,“我們遇到的情況是,剛剛從學校畢業的學生往往并不能在車間馬上上手,企業處在產業一線,對人才需求的研判往往比學校更靈敏,雖然校企合作模式早已流行,但往往是某一家企業與某一家或某些學校進行人才供需匹配,而企業往往存在自己的‘私心’,它傾向關注自己企業的人才需求,沒法從整個產業的層面去推動技能人才實現精準供需。”陳杰認為,傳統技能人才隊伍的校企合作模式需要進一步改進。
如何進一步做優現有的校企合作模式,尤其是企業與特色高職院校間的合作,以此培育更多高素質的技能人才?在陳杰看來,可以通過行業協會的力量聯動更多高職院校和企業,在此基礎上組建專家庫,通過前期走訪調研,梳理出成都制造業企業人才需求面臨的一些痛點,然后和相關高職院校進行溝通,在課程設置、校外實踐、素質提升等方面為學生提供契合市場需求的成長路徑。
“行業協會作為第三方機構,這一機構屬性促使其站在一個行業視角去做出相對公允的判斷,在此過程中,通過專家庫的設立,讓更多專業人士參與進來,一起為技能人才的供需難題‘對癥下藥’。” 陳杰表示,普通技能人才的培養,一般至少需要一年的時間,而一名高素質技能人才往往需要3-5年的培養周期,人才引進之后,其薪酬匹配和成長空間也要做出妥當的安排,避免造成人才流失。(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葉燕 宋嘉問)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