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鄭曉幸:建議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設立國家文化和旅游創新改革試驗區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設立國家文化和旅游創新改革試驗區,有力促進多元民族文化交流交融,對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具有重大戰略意義。”全國人大代表鄭曉幸強調。
全國人大代表鄭曉幸。受訪者供圖
3月5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在北京開幕,鄭曉幸從四川帶去了12條建議。這12條建議,每一條都圍繞著文化主題進行,從各個層面上為中華文化復興建言獻策。
這些建議分別為:1.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設立國家文化和旅游創新改革試驗區;2.支持四川建設國家級文旅消費示范區,打造富有巴蜀特色國際文旅消費目的地;3.支持舉辦中國西部(國際)文化旅游博覽會;4.讓非遺活起來,擴大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5.深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扶持機制;6.充分發揮行業組織作用,引導社會力量參與非遺保護傳承工作;7.推動非遺助力殘疾人就業創業;8.支持三星堆遺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9.全面加強四川石窟寺保護利用;10.實施紅色文化+戰略,多措并舉弘揚紅色文化;11.加大扶持民營美術館力度;12.踐行新發展理念,推進非國有博物館高質量發展。
這些建議提出的角度各不相同。有的是從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國家戰略的角度,有的是從保護傳承非遺文化的角度,有的是從擴大中國文化國際影響力的角度,還有的是從發展四川文化事業的角度。但這些從不同角度提出的建議,最終都落腳在同一個主題框架內,那就是弘揚傳承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在《關于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設立國家文化和旅游創新改革試驗區的建議》中,鄭曉幸提到,中央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明確要求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這為川渝兩地加強文化旅游合作、促進文化旅游融合發展提供了方向指引和實施路徑。
鄭曉幸介紹,川渝兩地長期以來在商貿活動、文化生活、休閑樂趣、價值態度等方面相互交融,互為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隨著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不斷走向深入,兩地已率先開展了深度合作試點建設,雙方之間協同發展、優勢互補的需求日益彰顯。文化旅游作為兩地優勢產業,協同發展條件已經成熟。
“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設立國家文化和旅游創新改革試驗區,有三個主要理由。”鄭曉幸認為,設立試驗區有利于更好維護國家生態安全,有利于更好促進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有利于更好促進文化繁榮發展。
為此,他建議支持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設立國家文化和旅游創新改革試驗區,創新文化和旅游相關政策,把川渝地區作為國家文化旅游用地改革試點,將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上的重點城市都納入試驗區范圍,推進成都、重慶離港免稅政策試點,以及成渝兩地口岸機場144小時免簽過境政策互通,解決文化旅游發展改革舉措、政策支撐、創新平臺不足問題,加快實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大繁榮大發展。
“川渝兩地文旅產業發展資源富集、基礎良好,文旅產業地位更加重要。設立國家文化和旅游創新改革試驗區,能夠更好推動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設,探索西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徑新模式。”鄭曉幸表示,川渝地區有以古蜀文明、古巴文化等為代表的傳統文化,以長征文化、紅巖文化等為代表的革命文化,以三線精神、三峽精神、改革創新精神、抗震救災精神等為代表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有利于推動文化融匯貫通、一體傳承,為堅定文化自信、傳承中華文脈、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貢獻巴蜀力量。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