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接力!成都有群專接別人家孩子的“共享奶奶”
放學了,小朋友奔向“共享奶奶”。
【聽聽群眾怎么看】
“這里需要折疊起來再黏合。”“線從這里纏起走,更有層次感。”10月29日下午4時許,記者來到武侯區晉陽街道吉福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時,一群老奶奶正在幾名社區工作者的引導下,學習手工制作。
這群奶奶有個共同的名字——“共享奶奶”。共享單車、共享充電寶、共享汽車早已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但“共享奶奶”又是怎么回事呢?
“所謂‘共享奶奶’,就是沒有血緣關系的奶奶們,利用空閑時間義務接送社區雙職工家庭年幼子女上學、放學,并利用社區和小區的共享空間開展陪伴服務。”晉陽街道吉福社區有關負責人介紹,為了給孩子們提供便捷有效的陪伴服務,“共享奶奶”們還會利用空閑時間擴大知識面和提升技能。
學習手工制作,正是“共享奶奶”們提升技能的方式之一。“好多小孩喜歡做手工,我們多學一些,就可以多和他們分享一些。”今年67歲的“共享奶奶”張惠英,一邊做著手工,不時還要掏出手機看一下時間。
當天,在社區“共享奶奶”的微信群里,張奶奶接了一個“單子”——下午4時40分,準時到廣廈聯誼幼兒園接楊易嘉小朋友放學。張奶奶看了看時間,4時30分,她立即放下尚未制作完成的手工,是時候動身了。和大家打了個招呼,張奶奶走出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背影堅定,步伐穩健。
吉福社區分布有多所小學和幼兒園,這些學校到各個小區都較為便捷,這從張奶奶規劃的接送時間也可大致感受到。“由于學校和小區距離都不遠,對‘共享奶奶’而言沒有太大考驗,小朋友們的父母也完全能夠放心。”吉福社區有關負責人說。
“張奶奶……”4時45分,一名背著書包的小朋友一邊拉長了聲音喊道,一邊蹦蹦跳跳地向張奶奶跑來。大手牽著小手,在人群中有說有笑,溫暖而美好。這已不是張奶奶第一次來接楊易嘉小朋友放學了,一老一小之間已然形成了“親情”般的信任與默契。
“孔融小時候聰明好學,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神童……”同張奶奶來到吉福社區交大庭院小區“紅色共享小屋”后,楊易嘉小朋友放下書包,聽張奶奶講起了傳統故事。“紅色共享小屋”里,做完膝蓋手術初愈的“共享奶奶”諸澤云,也早早地來到這里,陪伴小朋友閱讀、看書。黃發垂髫,其樂融融。
交大庭院小區,始建于1999年,是典型的老舊小區,一度存在公共空間不足、綠化破損、物業矛盾突出等問題。2019年,吉福社區整合交大庭院小區內部資源和空間,集中打造了“紅色共享小屋”,并深入實踐社區“五線工作法”和小區“五步工作法”,形成了“6+N”服務模式,小區實現管理的根本轉變。
眼前這個窗明幾凈、溫馨舒適的“紅色共享小屋”,不僅成為黨建引領社區發展治理向院落、小區延伸的載體,也為“共享奶奶”們開展陪伴服務提供了空間。
“這幾年,吉福社區通過對黨群服務中心和老舊小區公共空間進行親民化改造,為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治理和服務,提供了空間、搭建了平臺。”運行“共享奶奶”項目的社會組織——武侯區幸福鄰里青少年關愛中心負責人楊瓊說,調研數據顯示,吉福社區雙職工家庭小孩放學后無人看管的比例高達40%,正是基于居民的現實需求,借助社區搭建的共享公共平臺,才孕育出諸如“共享奶奶”這樣的“家門口”貼心服務。
下午5時45分許,楊易嘉小朋友的媽媽易琴來到“紅色共享小屋”。“張奶奶又麻煩您了,謝謝!”從張奶奶的手中接過陪伴孩子的接力棒,易琴倍感溫暖、真誠致謝。“我老公在做水產供應,平時特別忙。我在一家旅行公司上班,雖然公司離社區不遠,但不時也會遇到加班的情況。”易琴說,多虧了“共享奶奶”的無私奉獻,為雙職工家庭解決了不能按時接送小孩的煩惱。
看著易琴牽著楊易嘉小朋友的手離開,張奶奶十分欣慰,臉上露出了滿足的笑容,她說:“看似我們陪伴了這些小孩子,這些小孩子又何嘗不是陪伴了我們呢?”在張奶奶看來,通過參與“共享奶奶”志愿服務,也讓像她一樣的奶奶們精力更加充沛,生活更加充實,身心更加愉悅。
“目前,吉福社區共有‘共享奶奶’35位,服務已延伸到社區中的23個小區,常年服務家庭超過270個。”吉福社區有關負責人說,吉福社區地處成都西南“五大花園”區域,區域內多為老舊小區,通過對黨群服務中心和老舊小區進行親民化改造,搭建共建共治共享平臺,引入社會組織創新參與社區發展治理,老舊社區也煥發出“青春”活力,“家門口”服務更加溫馨、便捷。
“共享奶奶”的故事,還在吉福社區日復一日地上演。通過“共享奶奶”精神力量的指引,越來越多的小朋友家長也積極參與到社區的公益事業中,把共建共治共享的“接力棒”傳下去,在這個社區方寸之間,發端于社區治理,延伸于主動參與的精神接力,在成都深入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中,在一盞盞燈火之下傳遞……
【實事盤點】
服務供給不斷優化
3043個社區完成親民化改造
記者從市委社治委獲悉,成都市以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親民化改造為牽引打造溫馨家園,目前已有3043個社區全面完成親民化改造,居民“家門口”服務漸趨完善,老舊社區服務供給不斷優化。
在持續推進老舊社區“微更新”方面,建立共商共建機制,搭建公共交流平臺,積極引導各方力量參與社區“微更新”,已累計實施社區“微更新”項目910個,社區“微更新”正成為廣大市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
積極推廣“信托制”物業服務模式,建立健全公開透明、開放參與、信義為本的物業管理協調機制。從導入和實施“信托制”的60個住宅小區的效果來看,小區物業糾紛直線清零,居民滿意率大幅提升,社區黨組織在基層的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群眾組織力、社會號召力顯著增強,有效夯實了黨的基層基礎。
【今后怎么干】
繼續推動“微更新”
年內還將實施“微更新”項目75個
“我們將繼續聚焦社區居民生活需求日趨多元、傳統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服務功能難以滿足居民需求等問題,加快構建形成以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為基礎配置,以社區綜合體為品質配置,以小區黨群服務站為延伸配置的社區服務載體三級配套體系,推動社區服務布局更加合理、功能更加完備、供給更加精準。”市委社治委有關負責人表示。
與此同時,成都將繼續推動老舊社區“微更新”項目深入實施。“我們將結合未來美好公園社區建設和社區商業、社區旅游和金角銀邊打造、社區美空間建設等,系統梳理城鄉社區小微閑置空間資源、低效用地和金角銀邊,分步驟有計劃更新利用,全力推進老舊社區‘微更新’。”該負責人表示,今年內,還將實施“微更新”項目75個。
此外,將結合城市更新建設同步推進社區發展治理,創新黨建引領信義治理機制,破解老舊住宅小區治理難題。探索建立以賦權為關鍵的信義合作機制,破解物業服務“高價低質”“低價劣質”困境,今年內,還將新增老舊社區導入信托制物業服務住宅小區不少于50個。
(成都日報記者 范宇 攝影 熊一凡 魏麟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