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畫家管苠棡:巴蜀是繞不過去的圖景
出生于巴山,生活在西蜀,在山水畫家管苠棡的生活、藝術版圖里,巴蜀是繞不過去的圖景。10月28日,成都市三圣鄉荷塘月色萬福風光畫意村,管苠棡將自己的雙城故事娓娓道來。
圖攬巴蜀盛景
管苠棡出生在重慶市云陽縣。1976年,由啟蒙老師李明偉引薦,當時還是“知青”的他來到成都,拜山水畫大家岑學恭為師,從此暢享在藝術世界里!1978年參軍到成都至今,我正式開始了自己的藝術人生追夢之路!惫苘鍡灮貞,此后,因為各種因緣際會,他留在成都就再沒有離開。
巴蜀兩地,氣候多變,地貌豐富。這里有雪山高原、草原濕地、深山峽谷、丘陵平原、田園溪流、大江大河等。復雜的地貌結構,繁茂的植物種類,溫潤潮濕的氣候,明滅恍惚、山遮云蓋的陽光,變幻莫測的山水氣象,這些特色是全國任何地區都無法比擬的。
管苠棡把巴蜀的雄山奇水當成自己山水畫的主要題材,海拔7000多米的貢嘎山、6000多米的四姑娘山、5000多米的黃龍雪寶頂等巴山蜀水都被他攬景入畫。
2006年,中宣部組織全國千名藝術家重走長征路。當時,管苠棢正在參加岑學恭組織的長江三峽寫生團而身在巫山。為了趕上這次“長征行”,他從巫山連夜回到成都,并在當天趕到了川西的小金縣!24小時從渝東到川西的穿越,其途中自然人文景觀的巨大變化,成渝兩地短時間、長視距的寫生采風,使我對巴蜀山水有了更加強烈而深刻的認識,初步形成了我今天的藝術風格基礎。”
《巴山云臺》《成都山水全景圖》《巴蜀攬勝》《五月光霧山》……如今回過來再看管苠棡的作品,會發現他的山水意象以巴蜀大山大水為主,他自成一體的皴法與筆墨效果,共同構成一種如今的山水畫壇已不多見的“致廣大而盡精微”雄渾壯闊、奇秀崇高的境界。他的畫作筆墨處理,可以說是既源于“師造化”,又源于筆墨精神的結果。
為巴蜀山水立傳
“巴蜀山水具備了山水畫繪畫美學的所有要素,我認為它宏大壯闊、雄秀峻拔、神秘奇絕和詭譎宕冥;有繁復昌茂和渾厚華滋;還有淋漓蒼潤、清奇超邁和玄冥幽邃;更有綺麗輕超、閑逸寧靜和婉約的美學品質。同時,又蘊涵著磅礴氣勢、氣象萬千、咫尺千里、神游八荒的復合性中國山水畫藝術精神!痹诠苘鍡灴磥,僅僅將巴蜀勝景勾勒在卷還不夠。他希望有更多的途徑和方式讓人了解到巴蜀的山水圖景。
這樣的情懷既有歷史的根源,也有現實的期望。“三星堆玉璋《祭山圖》和金沙石鉞《云山禾田圖》是巴蜀乃至中國山水畫的源頭。唐代‘畫圣’吳道子畫三百里嘉陵風光、畫蜀道,創造‘山水之變始于吳,成于二李’山水畫第一次大變革美術史實的奇跡!惫苘鍡炚f,這份藝術文脈延續至今,到了近現代,黃賓虹入蜀在嘉陵江全境寫生創作,形成了“渾厚華滋”的筆墨精神;陸儼少在渝期間到成都舉辦三峽畫作巡展,并與蜀中吳一峰先生交往甚密傳為佳話;此外,馮建吳、段虛谷、周倫園、岑學恭、李文信等名家在重慶四川美術學院和成都交叉講學授徒,培養了一大批當代書畫創作精英人才……這樣的藝術文脈若沒有梳理,實在可惜。
1999年,管苠棡發表《走向雄秀和神奇——關于西南山水畫審美取向初探》一文,得到不少業內大家鼓勵,這也點燃他系統地為巴蜀山水立傳的決心。2019年春,他耗時8年之久的《巴蜀山水畫敘論——巴蜀山水審美與山水畫傳承變革研究》最終面世,通過“山水畫溯源及第一次變革”“山水畫第二次變革及傳承發展”“當代實踐思考與未來展望”三卷,以60萬字的篇幅、1000余件歷代繪畫和田野考察風景圖片,系統講述了巴蜀山水畫前世今生的故事。(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邊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