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首個歷年出土中醫藥文物特展 帶你發現中醫之美
佛手式銅熏爐。成都博物館供圖
9月17日,成都博物館2021年壓軸大展“發現中醫之美——中國傳統醫藥文物特展”在一層特展廳面向公眾正式啟幕。該展系國內首個歷年出土中醫藥文物薈萃特展,系統地呈現了中國傳統醫藥博大精深的內容和舉世矚目的成就。
本次展覽整合了故宮博物院、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上海中醫藥大學等全國數十家單位的精品文物。9月17日至12月12日,包括近百件一級文物在內的300余件(套)展品將通過巧妙設計的展陳,深入淺出的闡釋,引領觀眾探索中醫之美。
多個重大考古發現
盡顯中醫博大精深
本次展覽分為“天人合一:對生命與疾病的認知”“仁心仁術:對疾病的診斷與治療”“對癥下藥:本草與方劑”“手到病除:針灸等非藥物療法”“防患未然:疫病的防治”五個單元,囊括了安陽殷墟、長沙馬王堆、成都老官山、西安何家村在內的多個重大考古發現。從史前骨針到明代針灸銅人像,從晚商甲骨文到民國古籍,展覽以醫學的理論到實踐,以其自身的內在邏輯為主線,對中醫的發展脈絡進行了簡明扼要的梳理和展示,闡述了中醫藥所蘊含的科學文化內涵。
安陽殷墟甲骨上的“疒”與“疫”字證實了早在商代人們就開始區分不同病種。成都老官山漢墓的“天回醫簡”被認為極可能是古代神醫扁鵲醫派的失傳醫書,是現存最早的醫學專門著作,打通了漢代醫學傳承的一大關鍵環節,扁鵲經脈醫學由齊入蜀,對中國醫學作出過重要貢獻。出土于長沙馬王堆漢墓的《養生方》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有關養生學的文獻之一。舉世矚目的敦煌文書里,存有世界上最早的國家藥典《新修本草》,也存有世界上最早的食療專著《食療本草》……千年典籍、精細器具、經絡人偶、療病秘方等,在觀眾與文物的對望中,千年前的藥香裊裊而至,喚醒一脈相承的文化記憶。
展現創新與智慧
深入淺出科普中醫藥學
博大精深的中醫藥世界,從遠古先民使用石器和火治療傷病開始,到中西醫匯通派名醫張錫純創辦中國近代第一所中醫醫院,許多“第一”和“最早”展現了中國人的智慧與創新。
在第一單元“天人合一:對生命與疾病的認知”展廳,至少在3000年前西周時期就已出現了“陰陽”和“五行”學說。它被用來詮釋生命因“和”而生,因“和”而續的動態平衡,展現了古人對世界認知的初步思考,表達著中國哲學的精神內核。
展覽還將一個個中醫學界如雷貫耳的醫學“大!睅У接^眾面前。扁鵲、華佗、張仲景、皇甫謐、葛洪、孫思邈、李時珍……這些在教科書上出現的千古名醫,其背后不僅是傳說和故事,還有中華民族對于生命健康、人類福祉孜孜不倦地求索。
展覽中明代著名醫家夏顴(1348-1411年)之墓出土的外科手術刀,已具現代柳葉刀雛形,精制的醫療器械反映出當時外科的發展水平。
從東漢精通脈診、針灸的涪翁、程高、郭玉等著名醫者,到唐代昝殷著成中國最早的婦科專著《經效產寶》;從北宋蜀醫唐慎微編撰出最早圖文并茂的《證類本草》,到清代的《中西匯通醫經精義》、最早進行中西醫結合探索的唐宗海,四川也是中醫藥發展的深厚土壤。展廳內,由故宮博物院提供的東漢時期的一級文物“太醫丞印”橋形鈕銅印是目前所見最早的醫生用印,它可能曾被東漢川籍名醫郭玉所用。郭玉深得另兩位蜀地名醫涪翁、程高真傳,精通脈理,有“一針即瘥”(瘥:痊愈)的針刺神技。
據了解,自本展起,成都博物館將以每個展覽為基礎,面向觀眾征集與展覽相關的問題。觀眾可在“成都博物館”的官方平臺(知乎、微博)留言或私信,成博將對這些問題進行收集梳理,并邀請相關領域專家,以快問快答的形式和觀眾互動。此外,成博還將邀請名醫名師開展清宮醫藥、考古出土醫簡、養生文化等多種主題的講座活動,深入淺出地科普中醫藥學。
(成都日報記者 段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