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31天 南京疫情全域恢復低風險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
在經過近一個月的“抗疫”之后,南京全域終于重新回到低風險。8月19日,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通報,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聯防聯控工作指揮部決定,自8月19日起江寧區祿口街道由中風險地區調整為低風險地區,該街道將繼續實施7天過渡期管理。至此,南京市全域均為低風險地區。
南京
全域轉為低風險地區
在8月19日的新聞發布會上,南京市衛健委副主任丁小平通報了疫情、病例救治、風險等級調整情況。2021年8月18日0-24時,南京沒有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癥狀感染者。有4名確診患者達到出院標準,今天將轉至定點醫院進行康復。
自2021年8月19日起江寧區祿口街道由中風險地區調整為低風險地區,該街道將繼續實施7天過渡期管理。至此南京市全域均為低風險地區。
在交通方面,南京市交通運輸局副局長鄭春發表示,當前,南京已經全面轉為低風險地區。按照持續從嚴從緊抓實常態化防控工作要求,南京市自8月20日起分期分批對市內公共交通、道路客運進行調整,有序恢復公共交通和道路客運運營服務。8月26日起執行常態化防疫管控措施。
鄭春發介紹,南京地鐵1號線、3號線自8月20日起恢復全線運行。地鐵S1號線、S7號線、S9號線自8月26日起恢復運行。南京汽車客運站、客運南站、客運東站等9個車站,自8月26日起有序開放,恢復市內班線運行。省際、市際班線,除中高風險地區所在設區市以外,根據對開城市疫情防控要求,自8月26日起逐步恢復。
南京市江寧區委常委、常務副區長繆秀梅表示,低風險不等于零風險,防疫時刻不能放松。祿口街道全域降為低風險地區,這是在疫情防控一線的每一位工作者和市民共同奮斗的結果。祿口街道全域低風險后繼續實施7天過渡期管理。在這7天當中,人員“只進不出、禁止聚集”,將繼續做好祿口全域生活必需品的物資保供,組織專業人員開展核酸檢測、場所及設施消殺,第7天全員核酸檢測陰性,結束過渡期后,進入常態化防控。
對祿口街道以外地區商場、批發市場、餐飲等經營管理單位,在嚴格落實疫情防控要求的前提下,有序恢復開放,原則采取錯峰限流的措施;棋牌室、健身房、線下培訓機構等場所暫停開放。
上海
9188名篩查對象核酸檢測均為陰性
8月18日,上海新增1例本土確診病例。該病例為松江區中心醫院工作人員,女性,25歲,在滬居住地為松江區永豐街道倉豐路855號有廬公寓。該病例已全程接種新冠疫苗,此前自8月2日以來,醫院組織的每三天一次的例行核酸檢測結果均為陰性。
據“上海發布”消息,經持續排查,截至8月19日8時,已排查到8月18日確診病例的密切接觸者18人,均在上海,已全部落實集中隔離措施,首次核酸檢測結果均為陰性。
已排查到在滬密接的密接100人,已全部落實集中隔離措施,首次核酸檢測結果均為陰性。
已排查到相關篩查對象9188人,核酸檢測結果均為陰性。已采集相關場所的物品、環境等樣本610份,其中1份樣本(該病例住所衛生間水龍頭)核酸檢測弱陽性,其余樣本核酸檢測結果均為陰性。相關場所均已落實消毒措施。
揚州
新增本土確診病例3例
8月19日上午,揚州市政府新聞辦公室在市政府舉行第二十一場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揚州市衛生健康委員會副主任王勁松通報新冠肺炎疫情的最新防控情況。
根據通報,2021年8月18日0-24時,揚州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3例(其中輕型1例,普通型2例);從來源看,均來自集中隔離點和封閉管理人員。截至目前,揚州全市累計報告本土確診病例564例。經過醫護人員精心治療,經專家評估,當日13名確診患者達到出院標準轉至定點醫院康復,累計出院48例。
2021年8月18日起,揚州對部分區域疫情風險等級進行了調整:揚州市邗江區維揚經濟開發區荷葉東路2號、邗江區方巷鎮朝陽路31號、邗江區方巷鎮裔家村調整為中風險地區。揚州市邗江區雙橋街道文揚社區文華苑小區、雙橋街道虹橋社區柳湖北苑小區、雙橋街道石橋社區念四二村小區由中風險地區調整為低風險地區。其他地區風險等級不變。截至目前,揚州市共有高風險地區10個,中風險地區27個。
記錄
南京累計235例病例已出院79例
從7月20日到8月19日,南京本輪疫情從出現核酸陽性人員至全域均為低風險地區,經歷了31天。截至18日24時,南京累計報告本土確診病例235例,已累計出院79例,目前在定點醫院隔離治療的本土確診病例有156例,其中輕型31例、普通型125例。
7月20日
南京祿口機場檢出9份核酸陽性樣本
7月21日
發現首批7例確診病例4地升為中風險
7月25日
南京本輪疫情出現第一個高風險地區
7月30日
公布本輪疫情病毒與俄羅斯入境航班報告病例同源
8月5日
首批6名確診患者出院
首批中風險地區調整為低風險
8月19日
南京中風險地區均已調整為低風險
(北青報記者 李鐵柱 戴幼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