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坤梅
2024年07月07日09:51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近年來,攀枝花東區區委、區政府搶抓國家發改委支持攀枝花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試驗區等重大歷史機遇,聚焦滿足居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構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推動文旅體康產業融合發展,建設了市民家門口的東華山山地體育公園,以全民健身之風、運動體育之“魅”,賦能全民健康水平提升、綠色經濟發展、共同富裕建設。
一、典型做法
攀枝花市東區是典型的山地資源型城市,受先生產后生活、先治坡后治窩的城市歷史影響,公共基礎設施與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缺乏,為不斷完善多層次、綜合性民生保障體系,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依托體育事業高質量發展是促進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攀枝花市委市政府著眼東華山森林防火通道平急兩用功能,將“家門口”的東華山提升改造作為“文旅+體育+公園”模式打造群眾精神共富“新場景”的重要探索,向市民群眾呈現了一座集健身、登高、旅拍、游玩的山地體育公園。
(一)做到三個堅持,精心做好頂層設計。一是堅持規劃引領,系統構建展現山地特色。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實施“精明增長”戰略,推動城市有機更新,聚焦聚力城市品質提升、城市功能完善、城市空間拓展、筑牢城市生態本底,結合城區現狀及周邊環境,因地制宜、合理規劃,在城市后山的東華山建設山地體育公園,以“攀枝花陽光之路”為總體定位,構建“一灣、一路、五核、多點”的總體結構,利用內部觀光公交、步行綠道、電梯、懸空棧道,串聯自然山水人文之路、承載康養勝地的陽光發展之路、引導人民美好健康生活之路。二是堅持全民參與,充分體現共建共治共享。堅持“黨政+市民+專業機構”良性互動,自覺問計于民、問需于民,向社會公開征求市民之需,以需求為導向,以城市總體規劃為背景,與登山愛好者、轄區群眾一起“深讀”東華山,以群眾早前踏出的登山步道為基本線路,以靠近炳三區的山體為建設工程,委托優秀專業團隊,對區域資源優勢、文化特色等要素進行深入梳理、研判論證,將發展理念核心思想與專業支撐緊密融合,保證實施方案體現群眾之需、政之所向、技之匠心,全方位提升城市品質和市民綜合素養。三是堅持培根鑄魂,全面彰顯城市文化特質。結合“家門口”公園貼近群眾、更利于服務群眾、教育引導群眾的特點,按照“挖掘內涵、情景相融、打造精品、凸顯亮點”的工作思路,構筑教育與地域結合的矩陣格局,切實將黨建工作融入城鎮建設體系,探索沿東華山山地體育公園渡口小道見山、尋水、問道、育林、瞰景、登頂、觀塔,打造水源文化印記、成昆鐵路造景、志愿者小道、鋼鐵歷史回溯等特色主題“微景觀”,用圖文并茂的革命故事、身臨其境的感官體驗、高質量發展的科普知識,在“方寸”之間,學習英雄先烈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傾聽革命先輩的英勇事跡,讓打造點位成為“教室”、文物史料成為“教材”,在紅色教育中鑄牢理想信念,汲取奮進力量。
(二)推動三個融合,構建山地公園新格局。一是推動“公園+體育”融合。面對中心城區人口密度大、公共體育設施人均占地面積不足1的現狀,聚焦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提升全民健康水平,升級改造東華山729.09平方公里,打造6.8公里復合綠道主道及“埡口小道、芳華小道、暮云小道、青杉小道、渡口小道”5條5.07公里全齡運動健身步道,以復合綠道、運動健身步道為紐帶,將城區主干道、居民區、商圈、美食街區串聯起來,讓居民群眾在游玩中運動健身,實現推門見綠、移步見景、抬腳健身,將東華山山地體育公園打造成為全民健身新載體。二是推動“公園+賽事活動”融合。著眼大眾喜好,重點關注年輕人旅游的潮流動向,制定《關于東華山山體育公園開展常態化活動的方案》,采取“視頻吸睛”+“活動引流”的方式,主辦2023年國家登山健身步道聯賽總決賽、2023年攀枝花市重陽登高健身暨第三屆全民登山健身活動、2024年元宵節“金龍獻瑞”無人機表演秀等大型活動,分時段開展“遇見東華山”青年短視頻攝影大賽、婚拍旅拍周、漢服打卡周等特色主題活動20余場,不斷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將東華山山地體育公園打造成為精神文明新廣場。三是推動“公園+文旅”融合。構建“一路一品、一景一特色”格局,合理規劃登山步道,布設防滑、觀景、打卡、休憩、消費功能點,在復合綠道主道配建“伴山咖啡”“鋼的亭”“城市之眼”等景觀節點和休閑驛站10余處,及親子為主題的“埡口小道”,戀愛交友為主題的“芳華小道”,戶外運動為主題的“暮云小道”,石頭文化和詩詞文化相結合的“青杉小道”,三線文化為主題的“渡口小道”5條全齡運動健身步道,形成了集運動、休閑、觀景于一體的特色游覽線路,增設全國第二長斜行觀光電梯,解決工業城市在極速擴張下公共環境危機及公眾文旅需求問題,有效提升城區空間品質,讓群眾能觀山望湖瞰城,全面感受攀枝花江山之雄、人文之韻、自然之美,促進城市景觀面貌和市民文化生活“雙提升”。以多元化、立體化、特色化產品體系為依托,打造文化+旅游、科普+旅游、咖啡+旅游、融合創新業態,培育新型消費項目,全面提升游客參與度和體驗感。
(三)實施三大工程,提升公園整體品質。一是實施生態復綠工程。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著眼東華山森林防火通道平急兩用功能,依山就勢向設計要空間,以精細“手術”的方式設計施工,以提高山體穩定性為主,做好拓寬、降高、護坡、硬化,在保障防滅火主通道的通達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合理規劃登山步道。在工程設計上堅持小切口巧布局,不搞大土方開挖,堅持“一草一木”精挑細選、“一磚一瓦”精雕細琢,對人工護坡、山體開挖裸露面噴漿植草、栽花種樹,種植三角梅、黃嬋等植物10余種3500平方米,設置噴淋裝置9500余個,持續推動“綠水青山”建設。二是實施基建提升工程。按照人性化、現代化、完備化要求,完善公園服務功能,將公園分為健身運動區、城市景觀區和休閑娛樂區,合理設咖啡館、休閑座椅、標識系統、拉索護欄等便民服務設施,增設自動售賣機等便民服務設施,滿足不同年齡段、不同人群的多元化休閑運動需求。定期修葺完善急彎、陡坡步道,合理增設路燈、防滑條、臨崖路段護欄,創新開通東華山定制公交,設置景區觀光巴士3輛,增設5部公交停靠點,完成5條登山步道監控系統建設,新增攝像頭100余個,全面啟動進山路口閘機人臉識別系統,安裝人臉識別閘機6處,游客通過閘機實行實名登記,切實為群眾營造安全、舒適、便捷的健身環境。三是實施信息賦能工程。依托數字化平臺,綜合運用互聯網、物聯網等技術,開通東華山山地體育公園微信公眾號,通過大數據采集和分析,建立起公園與公眾的“超級鏈接”,實時掌握園區客流量監測、游客畫像分析、旅游數據基礎分析等每日游園情況,提升公園智能化管理效能,實現一鍵“智慧游”。整合園區內部吃游娛產業鏈,搭建“游前、游中、游后”一站式服務體系,提升游客的游玩體驗。平臺各渠道全面支持實名制分時預約,支持多時段、庫存限制,每日游客數限量。游客在線預約后生成預約碼,通過閘機或員工手持設備驗票入園,方便快捷。分時預約嚴格落實“限量、預約、錯峰”的要求,預先對入場人員的數量進行合理調整,以信息化手段,打造東華山數字化智慧公園。
(四)探索三大機制,打造共建共治共富園區。一是創新多方合作機制。堅持“市區聯動、政企聯動、政社聯動”,積極發揮市級部門牽頭指導、區級責任部門狠抓落實、執行企業專業建設、社會組織積極參與力量,讓目標網、任務網、責任網層層織密,實行每天一調度、兩天一會商、一周一總結,跑出了東華山公園建設運營加速度。二是創新運營管護機制。采取“行政+屬地+企業”模式,印發《東華山山地體育公園運維管理工作方案(送審稿)》,確定由屬地文旅部門作為牽頭單位進行管理,申請成立文化旅游產業發展中心,保障公園安全、正常運行。建立東華山山地公園重要節點保障專班、日常運維防護工作專班協同配合機制,組建文旅部門、屬地街道(社區)、專業保安、志愿服務隊為專班成員,嚴格落實24小時值班值守和日報制度,定時定期匯總當日公園各項工作情況。制定分級分類快速處置工作規程,做好文旅緊急突發事件的信息報送和處置工作,及時處理各類旅游投訴,多方保障公園的和諧穩定,切實提升游客滿意度。三是創新共富增收機制。建立“部門+街道+企業”協作機制,通過人社、民政、教體等部門指導,屬地街道積極參與,運營企業具體實施,各司其職,共同協作,在東華山公園陽光道沿線人氣聚集區域,設置10個“東華微創園”——共富小“吧”(士)點位,為困難群眾提供增收渠道,打造共富直通車。設置2個“流動圖書館”借閱點位,建立30分鐘閱讀圈,方便群眾在山間休憩的同時享受到閱讀的快樂,不斷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打造“精神富裕”新場景。
二、主要成效
2023年9月,東華山山地體育公園開園以來,受到本地市民、外地游客的熱捧,本地市民、外地游客爭相登上城市“龍脊”,公園成為群眾健身休閑的新寵、線上線下的網紅、攀枝花的城市會客廳,累計接待近130萬余人次,實現營收400余萬元,僅龍年春節期間接待達14萬人次,實現營收超72.5萬元。東華山山地體育公園真正成為生態園、景觀園、共富園、幸福園。
(一)踐行“兩山”理論成效明顯。通過城市生態脆弱山體風貌整治提升,以微改造“繡花功夫”讓城市后山展現出“小而精”“精而優”“優而特”魅力,推動經濟發展、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與生態保護協同發展。東華山山地體育公園預計修復總面積400余畝,其中新造林面積200余畝。種植紅千層、紫花風鈴木、澳洲火焰木、臺灣相思、清香木、垂葉榕等綠植3萬余株,并配套建設谷坊、木竹柵欄及灌溉系統等附屬設施,有效恢復治理區生態植被,提升生物多樣性水平,破除林業生產的關鍵制約因素,營造極具特色的鄉土植物生態景觀林,為打造觀花、宜居、宜游的東華山體育公園打牢基礎。
(二)產業融合發展持續深入。按照“政府引導、政策扶持、產融結合、市場運作”模式,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夜間經濟、賽事經濟,把生態資源、運動資源、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區域發展優勢。深入挖掘公園文化內涵,積極打造特色文創產品5種,推出系列研學旅行產品4個,舉辦各級各類活動賽事40余場。
(三)共同富裕建設取得成效。東華山山地體育公園是著眼于破解城市發展瓶頸難題、激活城市發展動能、增進人民群眾生活福祉、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試驗區而建設打造的,是開放式綠地生態、運動體育公園,切實補齊全面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短板、拓展生活綠色空間、豐富市民游客精神文化需求,同時,增加50名就業崗位需求,帶動周邊近2000余家商鋪經濟效益提升,為攀枝花市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試驗區作出積極貢獻。
三、改革經驗
(一)以共富思維,造福于民。搞好基礎設施,改善民生,抓實文旅體康度假融合,發展產業,目的都是造福于民。東華山的建設積極回應群眾的需求和呼聲,把東華山公園和文旅策劃、設施配套、功能完善、促進消費結合起來,把人流變成現金流,有重點的把城鄉低收入群體帶進來、融進去,讓東華山公園變成市民的開心園、共富園。
(二)以品質供給,回應需求。東華山公園一經推出得到社會的積極回應和肯定,主要基于一方面,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重視綠色生態發展,邊建設邊做生態恢復,確保環境品質,繪寫“綠色共富”。另一方面,鎖定游客市民不斷升級的旅游消費需求等新的發展形勢,以項目為載體,以“文旅+”融合為抓手,以品質打造為突破口,量體裁衣打造高質量文體旅康產品。從策劃到施工、呈現,匠心打造精品工程,用心建設群眾滿意的“城市公園”。
(三)以青年視角,打造場景。年輕人有活力、敢消費、有創意,東華山公園認真分析年輕人喜好和關注點,打造伴山咖啡、城市之眼、鋼的亭、觀光電梯、4條“文化主題”步道等網紅點位。公園的似錦朝霞、夢幻云海、青杉迎客、橘子夕陽、暖手咖啡、絲竹音樂等情景,已成為年輕人的向往和追捧,他們攜親帶友上山取景打卡,發朋友圈、小視頻,不斷擴散影響力,外地不少年輕人甚至專門到攀枝花打卡東華山。
(四)以合成作戰,堅實保障。重“人防”管理,嚴格落實屬地管理、行業監管、企業主體責任,確保東華山公園安全形勢穩定。強“物防”保障,完善物資儲備庫,加大宣傳教育力度,營造防火安全氛圍。提“技防”水平,全面啟動進山路口閘機人臉識別系統,布置登山步道監控系統,全面保障公園安全和良好秩序。
(張坤梅 攀枝花市東區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相關專題 |
· 四川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