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新時代的一束微光
《川陜蘇區100個紅色經典故事》編撰那些事
在喜迎黨的二十大之際,編撰《川陜蘇區100個紅色經典故事》,為川陜革命根據地創建90周年獻禮,正當其時,很有意義。
我和馮一鳴牽頭了編撰的具體工作。“立足巴中中心首府,面向整個川陜蘇區”,我們先后征集到紅色故事3000余個,還得到了原川陜蘇區23個縣現所在市的鼎力支持。10人的團隊,歷時4個月,先后七易其稿。
編撰過程中,”紅色“和”故事“是最核心的兩個關鍵詞。史實清晰、人物鮮明、情節豐滿,只有這樣的故事,才能經歷歲月的檢閱,可歌可泣可傳揚。故事主體要求是紅四方面軍,時間界定在川陜蘇區時期,按照這個標準,我們忍痛刪去了《半截皮帶長征記》等一大批好故事。但”半截皮帶“這個故事實在太經典了,主人公周廣才又是平昌蘭草人,經過多次討論,最后又被選錄了進來。
一根皮帶三種吃法,精打細算能吃三天。在采寫這個故事的時候,我們綜合了多個出處,相互印證。“看著心愛的皮帶被割掉一段,切成小條,翻滾在稀溜溜的湯水里,周廣才心都碎了。他攥緊剩下的半截皮帶,哭著央求大家:不要再吃了,這個皮帶是戰利品,能不能留下來,把它作為一個見證。我們帶著它,去找黨中央,去見毛主席!”編撰組集中改稿,寫到這里的時候,大家不由地紅了眼眶。“后來,周廣才到達了延安,全班14人,只剩下了他一個。”
悲壯慘烈,是編撰組另一個最深的感受。紅軍解放通南巴,巴中12萬人參加紅軍,寫到擁護紅軍、取得勝利的場景,總讓我們歡欣鼓舞;紅軍遭受損失,4萬多人壯烈犧牲,又讓我們扼腕心疼。蒲家15人為革命全部獻出生命,婦女連106人血染馬蹄灘,從通江帶出去的戰友全部犧牲,傅崇碧老將軍無顏回故鄉……一家一家的死、一個連一個連的死、一堆一堆的死,紅四方面軍烈士的英勇悲壯和巨大犧牲,壓得人喘不過氣來。
編撰工作接進尾聲,我們發現革命的最后勝利沒有寫到,于是在寫曾廣瀾的故事的時候,作了適當處理。“曾廣瀾獨自帶著女兒,從鄂豫皖走到川陜蘇區,后來又翻雪山、過草地、走長征,再隨西路軍渡過黃河,直到革命勝利。”在故事的結尾,又特意加了這么一段話:“解放后,曾廣瀾帶著女兒來到了丈夫的墓前,告訴他,新中國成立了!”所有的鮮血和犧牲,奠基了光明和希望。把這個故事作為篇章的結尾,也增添了象征意義。
”土里的你是我扎根的靈魂,地上的我是你生命的延續;你們永遠活在我們的記憶中,我們永遠活在你們的事業里……“詩人用這樣的語句來緬懷革命先輩;從滿頭青絲走到暮年白發,張崇魚老人用他的碑林長征,為先烈樹碑立傳;“草鞋書記”周永開、時代楷模王瑛用他們的躬體力行,傳承弘揚著紅軍精神......紅旗自有后人擎,我們正續寫著新時代紅色巴中的故事。
在時代的背景下,每個人只是一束微光。我愿做這束光,哪怕只能被幾十人、幾百人、幾千人看到,也要讓他們看到這記錄、講述和傳承的美好!
讓我們一起都來做這束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